一、商品二因素是什么?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什么?关系是什么?
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不用打了吧)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在商品的二因素中,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被用来交换,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性表现在: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关系。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其次,二者具有互相排斥性。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才能使商品生产者实现商品的价值,使消费者得到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解决。
二、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学说由马克思首次阐述,是《资本论》三个崭新的因素之一,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钥匙。
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劳动创造价值这一观点由威廉·配第首先提出来,但他未作详细分析。亚当·斯密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向前发展,但他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经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大卫·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但由于他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因而不能揭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特点,不能阐明价值的本质,不能说明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如何表现为价值,也不能科学的说明价值量的问题,并错误地把创造价值看成是劳动的自然属性,结果处于自相矛盾的混乱状态中。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阐明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规定性,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论证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的本质,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固的科学基础。
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劳动二重性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而劳动价值论又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石。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也就无法理解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无法发现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无法理解具体劳动为何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如何创造价值并带来增殖额,也就不可能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无法计算剩余价值率,无法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三,劳动二重性学说为解决政治经济学上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如果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理解价值的实质,不可能对价值形式作科学分析,也就无法理解货币的产生及其实质。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无法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建立资本有机构成学说,从而一系列理论,如资本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理论、地租理论等等,也都失去其科学基础。
三、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什么?二者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是历史的范畴。具体劳动是指劳动的形式,是劳动的个性;抽象劳动是指劳动的实质和内容,是劳动的共性,在性质上无任何差别。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有赖于商品交换
能否成功。假如商品卖不出去,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不为社会所承认,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也就不能实现。于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截然对立起来。 .2、 统一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付出了抽象劳动。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正是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
四、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表达了两方面的内容 1.产业后备军的产生和增大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2. 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必然造成工人阶级状况的恶化。
五、价值形式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的区别。 (一)简单价值形式; (二)扩大价值形式; (三) 一般价值形式; (四)货币形式。
1.在原始公社阶段,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交换发生十分偶然,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价值表现的问题。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这个阶段被称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一种物品经常的与另外的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多种其他的物品表现出来。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多种物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以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为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3.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产生了可以表现其他所有物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的价值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4.当价值都用货币表现时称为货币形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六、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者说是具体形式不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它们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劳动,是人类劳动力(脑力和体力)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或消耗。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商品,实质上是交换各自的劳动。一方面,由于他们各自进行的劳动各不相同,是具体劳动,创造
不同的使用价值。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要,他们必须进行交换。另一方面,他们的劳动又都是无差别的同质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使他们的劳动及其产品能够在量上加以比较,在等量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因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源于商品生产的社会条件。商品生产的出现,是因为具备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两个条件。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成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这样,他的劳动就取得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同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私人所有,于是劳动就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私人劳动首先表现为具体劳动,它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使用价值,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各种具体劳动由于不同性质而无法进行量的比较并确定交换的比例,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抛开劳动的具体特点,单纯进行一般人类劳动耗费的比较,这就只能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双重性质。
七、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本质:作为货币商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作为货币的使用价值,作为货币,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是货币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货币的本质。
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为商品世界提供表现价值的材料。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社会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的二重化(金银)同价值尺度职能相矛盾。
2.流通手段是货币所起的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称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出现以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和结果。
3.货币贮藏是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起来时,货币就执行的是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是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而不是用于双方面的交换时,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商品赊购赊销形式,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和银,而且必须脱去铸币的地域性外衣,以金块、银块的形状出现。原来在各国国内发挥作用的铸币以及纸币等在世界市场上都失去作用。
八、资本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
资本总公式: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对各种资本形式都适用,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
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
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九、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什么不同?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原始社会末期,它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固定于何种商品,一般带有偶然性。
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即以货币为具体形态形成的资本。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即以货币为具体形态形成的资本。(补充修改)
1.公式
商品流通 W-G-W 资本流通 G-W-G′ 2.共同点 2对立阶段(卖买)、2对立物(商品货币)、 2对立者(卖者买者)、 3个当事人(卖、买、既买又卖) 3.区别
第一、流通形式不同:次序相反、两端、媒介。 第二、货币作用不同:前者“花掉”,后者“预付”。
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交换价值。
第四、运动的内容不同:前者两极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后者两极是不同量的价值。 第五、流通的界限不同:前者有限,后者无限。从运动的限度看, 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占有使用价值,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商品流通是有限度的。相反,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的增殖。这种运动是没有止境的。
第六、价值在流通中的作用不同:前者,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后者,价值成为一个自动的主体,自行增殖。 (思政2陈文嫱)
十、劳动二因素,劳动力价值是什么?使用价值是什么?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1,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思政2陈文嫱)
十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