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相映成趣。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何心境。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过程与方法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西湖风景图片;准备朗读动漫;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古诗。(2)查找诗人苏轼、杨万里及西湖的相关资料。(3)搜集有关西湖的名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二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三、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七、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八、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 九、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
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2.(出示挂图)那说起“荷花”那又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3.同学们说得多美呀,西湖美,荷花美,那西湖中的荷花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4.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西湖中那美丽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古诗) 二、 学习古诗
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2.第一步:简介作者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3.第二步:解释题意,指导朗读。 (1)“晓”是指什么时候呢?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读课题时中间该有一处停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