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春之声》正是一节综合艺术课,确切的说它是一节以音乐为主的综合艺术课。它不再像以往的音乐课那样,只是单一的唱歌、赏乐或者让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而是更加注重音乐与其他相关艺术学科的整合效果,是一节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学习及展示为实现目标的音乐课。
它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走向前台表演创造,老师退到幕后指导操作。老师不再是个纯粹的知识灌输者而将成为一个善于把“球”传给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艺术潜能的“教练员”。 这节课中前半部分是赏乐后半部分是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在展示创作成果的过程中老师就退居幕后,以学生为主。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因材施教让不擅长音乐或不敢表现自己的学生也能在音乐课上信心十足,积极参与,做到“一个也不少”!
这节课(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音乐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本学期我们的研究课题“怎样通过综合艺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算是这个课题在这学期的一个小节吧!
综合艺术教育刚刚兴起,而艺术的本源也是综合的。我只是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对很多与音乐有关的艺术门类学习的还不够深入。所以这节综合艺术课也只是我的一次初探,望各位领导及老师能多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课 题 授课年级 春 之 声 初一·6班 色留有印象; 课 时 授课教师 1 课 时 马 黎 教学目的 1. 欣赏《春天来了》,能够在聆听后对音乐主题、乐器音2. 能够根据个人的认识对作品的创作进行评价; 3. 能够从以“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体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并积极参与表现创造“春”的音乐活动。 教学重点 1. 欣赏《春天来了》; 2. 组织学生展示以“春”为主题的创造成果。 教学难点 1. 听辨乐器(高胡、古筝)音色; 2. 组织管理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 教学方法 对比辨析式教学、启发诱导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光碟、课件、录音机、CD、道具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1、组织教学 以简单的歌唱形式进行师生问好。 2、导入新课 (1)听音乐谈感受 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者给音乐起名。 (2)教师小结 是件快乐的事情呢? 3、讲授新课 (一)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春天。 1、师生互动 教学意图 使学生自然轻松地进入课堂。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导入新课,抓住学生, 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 播放“春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能力,并根据学生好在这炎热的夏季,我们来回味春天,何尝不达到激趣的效果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 2、教师小结. (二)感知与分析 1、学生聆听《春天来了》 能力; 再引用贝多芬的一句话将音乐引出,从而进入下一环节——赏乐 完整聆听并感受乐 老师要求学生听完乐曲后告诉老师曲中有曲; 几种乐器,并说出它们的名称。(高胡与古筝) 让学生有目的的欣赏 的音色,待他们出现错误时为其纠正。 2、幻灯片展示 及文字信息。(略) 用二胡和琵琶呢? 乐曲,以此加深对音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并举的形式解决难点问题; 仅可以加深对高胡、高胡与二胡、琵琶与古筝的图片、音响效果通过图文并茂、视听难点:学生容易混淆二胡与高胡、古筝与琵琶乐主题的印象,从而3、分析此曲为何要用高胡、古筝演奏,而不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不 (高胡、古筝的音色明亮、华美,具有擅古筝音色的印象同时长表现欢快情绪的特点,正符合大自然春意盎可将四种乐器分辨清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三)创作与体验 楚,也能从侧面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 把学生分为四组,研究并讨论以“春”为通过综合艺术教学让题的创作,将之转化成舞蹈、音效、戏剧、诗学生去探究、尝试和画作品,最后展示。 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过程变的轻松愉快。 音效组:讨论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表现春天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培的声音,通过课下排练,课上展示成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果。 本学期的研究课题做诗画组:学生自己配乐朗诵关于春天的诗歌,一次小结。 同时擅长绘画的同学完成自己的作在这些音乐作品的形品,以此来表现春天。 现春天。 表现春天, (四)交流与评价 收集组员建议,先自评再互评。 1、各小组自评 互评) 音效组 戏剧组 舞蹈组 诗画组 (五)课堂小结(略) 练习与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春之声 一、 欣赏《春天来了》 二、以“春”为题的创作活动 1、 2、 乐器音色 1、 展示成果 乐器简介 2、 自评互评 成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加修改和调整,组织证教学活动的井然有序。 锻炼学生如何成为自道自己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进展和潜力,度的满足,使他们在对某种目标的愉悦追求中不断超越自己。 学生展示完创作成果后,各小组的评论员己作品的评价者,知舞蹈组:学生自己选乐并编排舞蹈,以此来表学生原创的基础上稍戏剧组:学生自己编排小品,用戏剧的形式来领导学生排练,以保2、各小组互评(因时间关系,按下列关系会使学生获得一定程教学反馈 这节《春之声》是我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一次初探,教学效果和我预想的差不多。下面我就以教学流程为依据分两方面谈谈我所得到的一些反思: 一、 赏乐 课本中要求欣赏的是一首根据我国民歌《采茶扑蝶》和《小河淌水》等音乐素材改编的广东乐曲《春天来了》,乐曲用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高胡和古筝演奏,形式新颖,色彩华丽。但是学生对这些民族乐器了解甚少,最困难的就是他们对民乐不感兴趣。趋于这样的现状我运用了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先听乐曲,再猜出乐器名称的方法,效果略微好些。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没有具体细致的分析乐曲的结构和情绪,这是我最为遗憾的地方,原因是我选材不合适,应该选短小精悍的民乐作品,但是学生们能了解高胡和古筝,并能听辩出与之音色相类似的民族乐器,是这一环节的成功之处! 宏扬民族文化是这个时代我们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现今各种流行音乐的出现,在青少年中民族音乐已经越来越被忽视。这样的现状对于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怎样将民族音乐继续发扬下去,课堂上怎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是我日后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二、 创作 这一环节是这堂音乐课的高潮部分。学生利用课下编导和排练,课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这里充分体现了我们实验中学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全新的创造能力。学生现场发挥不错,也体现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是因为时间关系后面的互评自评活动进行的有些仓促。原因是创作内容偏多,应该让内容精而少,这样也可以赢得课堂教学反馈的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面镜子,时刻照照镜子,经常反省自己,最终取得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