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消失了的恐龙》
教材分析
恐龙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敬畏和神秘感,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无尽的谜团……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有关恐龙的信息,举办一个“恐龙展”。主要是让学生将收集和查阅到的关于恐龙的文字、图片以及模型等带到教室里,在班内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更多的恐龙,了解更多有关恐龙的知识。教材中展现的五种恐龙复原图只是恐龙家族中的很少一部分,可结合其他图片来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关注恐龙,激发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趣。教材在最后提出的问题:“恐龙已经灭绝了,这些模型、图片和影片是根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既反映出学生的疑问,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该部分内容上接第一部分,回答了第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教材首先说明第一块恐龙化石被发现的时间以及科学家的研究。然后,结合图片说明恐龙骨架是怎样被还原的,阐明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教材中的四幅图片分别是科学家在挖掘恐龙化石、为运输包装化石、科学家在实验室仔细清理化石和化石被还原成恐龙骨架以供参观、研究、教学的内容,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可以使学生了解恐龙化石从被发现到被还原成骨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知道所有关于恐龙的知识都是来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教材展现了一些恐龙形态及其骨架的图片,包括梁龙、霸王龙、剑龙、三角龙和似鸡龙,这些恐龙都具有比较明显的独特之处,如梁龙的长颈、霸王龙的巨颚、三角龙的尖刺等,让学生根据这些特征寻找对应的化石模型,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合理的想象、推断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恐龙的一些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恐龙并非是一无所知,本课以学生在课外对恐龙的零星认识为基础,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点滴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学习目标
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1.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难点: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评价任务
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恐龙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多媒体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恐龙的信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组内交流并展示图片资料,然后分散到其他小组进行参观。 二、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
1.谈话:刚才大家看了这么多恐龙的模型和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问题记录下来。 3.各组交流提出的问题。
4.出示一幅恐龙头骨化石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思考:从这幅图上你可以知道关于这只恐龙的哪些信息?
5.学生思考交流。
6.多媒体课件演示化石的发掘、包装及运输过程。 三、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1.谈话:科学家通过恐龙化石的骨架还原出恐龙的原型,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科学家好吗?我们的任务是找出每一只恐龙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出示五幅恐龙图,仔细观察比较,找出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3.学生用语言描述五种恐龙。 4.分组为恐龙找到相应的化石模型。 5.各组交流,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6.小结:我们的小科学家们都很细心,能够根据恐龙各自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化石模型。其实生活中不管做什么,都要用这种认真、细致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我们离成功就更近了一
科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些。
四、拓展
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活动记录最后一个部分的内容。
教学反思
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学生平时看过有关恐龙的书籍、动画等太多,比我们老师懂得的还多;说陌生是因为恐龙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对恐龙图片、模型的观察,对影片的观赏,围绕他们头脑中对这些“恐龙”的来历已经有了的疑问,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反映出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的理性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接着通过对恐龙化石的挖掘视频的观看,让他们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是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是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教学奠定基础。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辛劳与艰辛,受到情感上的震撼。然后利用立体拼版模型在现科学家复原恐龙的过程,将复原的恐龙与同类的模型分类摆放,形成恐龙的展示台,从而引入对恐龙消失的启示。
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估计上,我还有保守的心理,教学设计中的许多发挥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环节中,总担心难以实现。由于准备有些仓促,部分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细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