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
名段选评
大闹五台山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不仅慷慨任侠,还率性而行,无论是礼法教条,还是佛门戒律,都无法束缚其粗豪不羁的本性。《水浒传》第3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就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他虽然作了和尚,受了智真长老的训导,可是除了不邪淫之外,几乎处处违犯佛门戒律,贪酒、吃荤、打人、说“逛语”,最后竟闹得满庙和尚卷堂大散。
对于鲁智深这种粗野无礼的行为,评点者李卓吾曾有一段妙论,他说:“此回文字分明是个成佛作祖图。若是那般闭眼合掌的和尚,决无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样尽好看,佛性反无一些。如鲁智深吃酒打人,无所不为,无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容与堂本《水浒传》第4回夹评)这话说得虽有些偏激,却不无道理。因为鲁智深虽然屡犯佛门戒律,但却能够锄恶扶善,救助芸芸众生,这与佛教一向强调的“以修善慈心为本”,“贵于行善修道”等,岂不是貌离而神合吗?
再说一味恪守清规戒律,这也与大丈夫、真豪杰的行事风度不相吻合。智真长老佛性高深,能洞察这些根由,故不肯以凡俗修道之法约束智深,而是任其率性而行,因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更何况本性刚直、率真,也是合乎佛之机缘的呢?
至于有人认为“大闹五台山”表现了鲁智深酷爱自由、离径叛道的反抗精神,表面上看似乎有理,其实并未洞悉鲁智深的心性气质。鲁智深本性粗豪,不拘小节,从心理学角度讲,他的行动主要受潜意识中“本我”的支配,“本我”本着“快乐原则”行事,一旦受到阻抑,就会处于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之中。这只要看一下鲁智深进入佛门净地之后,精神多么郁闷无聊,就知道他醉酒打闹,实在是被压抑已久的躁动不安的“本我”的爆发和抒泄,而不是自觉地、有理智地蔑视佛法,离经叛道。更何况他那奔放不羁的本性后面又有“酒神”在推波助澜呢?“酒神”本来就代表着感性、本能和野性,因此它和潜意识中的“本我”可谓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兄弟俩一旦携手,那么理智和道德的牵制通常都要化为乌有。因此,说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是“对封建神权的背叛”,虽然抬高了鲁智深行为的文化意义,却与智深的本性相拗,与事件的实质不符。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见于《水浒传》第15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这是水浒好汉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联合起来,凭借自己的义勇和才智从官府手里夺回被搜刮去的人民的血汗钱的正义举动。尽管他们把这夺回来的钱财瓜分了,并没有拿去济贫(这一点常为某些论者所非议),不过他们却在客观上有力地打击了官府的嚣张气焰,替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抒泄了他们对贪官污吏的满腔愤怒和不平;更何
况这次智取生辰纲,乃是梁山聚义过程的正式开始,是梁山替天行道之煌煌大业的良好开端,因而其积极的思想意义,是不可轻易低估的。
《智取生辰纲》既是牵引人物关系、情节线索的支撑点,又是起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动力源。因为它,杨志、晁盖、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三兄弟这些本来散居各处的江湖好汉,才在顷刻间汇聚到一起,凝结在生辰纲这一矛盾焦点上,产生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生发出变幻莫测的戏剧性事件,故事情节也因此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到生辰纲被夺、事泄之后,这些护宝、夺宝的人物不仅从生辰纲这一焦点上发射出去,先后上演了双夺二龙山、石碣村杀敌、梁山大火并等惊心动魄的故事,而且还巧妙地引出了水浒中的第一号人物、梁山群雄的未来领袖宋江;而牵出了这一人物,也便由他牵出了一大批英雄,扯动了小说自23回往后延伸的绝大部分情节。
《智取生辰纲》使一些主要人物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比如杨志这个人,他有满脑子的建功立业思想,为人精明干练,却又寡合暴戾,这些思想性格主要就是通过他在护宝之前以及护宝过程中与别人发生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又如晁盖的义高胆大、吴用的机巧心灵、三阮的义愤豪爽、宋江的仗义疏财而又拘于孝道等性格侧面,也是借助于聚义夺宝这一斗争以及由事泄引起的轩然大波,才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的。
《智取生辰纲》对环境气候的描写非常出色。金圣叹评点道:“看他写天气酷热,不费笔墨,只一句两句便已焦热杀人。”由于天气酷热难当,不堪重负的军健自然怨声载道,而杨志又狠辣、专断,于是军健、两虞候、老都管便与杨志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这就为故事的风云突变创造了条件。最后,就在杨志丧失了指挥力,无可奈何之际,七个贩枣子的客商出现了。这七个人是怎么用计得手的?作者在结尾才揭开了谜底,这种写法也使故事变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醉打蒋门神
《醉打蒋门神》见于《水浒传》第28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表现武松侠义精神的精彩片段之一。武松为何要打蒋门神呢?这显然与他爱逞英雄、好打不平有关。蒋门神“倚势豪强”,生抢硬夺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这才激起了武松的不平之气;蒋门神自诩武艺超群,目中无人,这又激起了武松爱打天下硬汉的英雄豪气。武松在痛打蒋门神之后就当众宣称:“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第30回)
当然,武松打蒋门神,也不纯然是抱打不平,同时也是为兄弟两肋插刀;而他的这个兄弟又分明是欺行霸市的地头蛇,他与蒋门神之争又颇有点黑吃黑的味道,这就使武松的行为带上了知恩图报、义气用事的的狭隘性质。一些论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对武松的行为颇有微辞,甚至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
不过,否定武松的行为,未免持论过苛,求全责备了。其实侠客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和性格弱点,当其落难之时,别人不仅不对其摧挫磨折,反而以知己之恩相待,以个人的身家性命相托,恐怕铁石之人也不能不为之所动吧。李卓吾就说:“士为知己者死,设令今日有施恩者,一如待武二郎者待卓吾老子,卓吾老子即手无缚鸡之力,亦当为之夺快活林,打蒋门神也。不知者以为为口腹也!”(第28回总评)
实际上,那种行侠完全出于公心、不带一点杂念的侠客,恐怕只能出现在人们的理
想当中,真正的侠客多半正像武松这样,既要抱打不平,逞雄使气,又爱讲江湖恩怨。武松形象之所以比鲁智深还要真实动人,其主要原因也许正在于此。金圣叹曾说,“想鲁达已是人中绝顶”,可是与武松相比,却“有大段及不得处”(《读第五才子书法》)。这应该与武松是个有性格缺点的英雄,其思想性格更为丰富、复杂有关吧。
武松为何要喝得半醉不醉,才去打蒋门神呢?这一方面是因为酒壮英雄胆,酒可以更充分地激发英雄的豪气,增添英雄的神威,为英雄痛打蒋门神蓄足气势,攒够动力。武松本人就直言不讳地说:“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力气不知从何而来。”另一方面,“酒醉”也是为了麻痹对手,使其掉以轻心,这样方可乘其不备,施以痛击。可见,“醉闹”和“醉打”,都是展示武松胆识和神威的绝妙篇章。金圣叹就说,武松“无三不过望”的豪饮以及豪饮之后的醉打,乃是千载第一“酒人”,尽情地挥洒其胆略和神威而谱写成的一篇最漂亮的“酒文”。读之,真觉酒香满口,令人热血沸腾!
思考练习
1. 《水浒传》英雄上梁山有哪些具体类型? 2.《水浒传》是歌颂招安,还是反对招安的? 3.《水浒传》为何存在仇视或丑化女性的倾向? 4.试分析宋江的“哭”及其形象塑造。
5.请比较分析林冲、鲁智深、杨志形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推荐阅读书目
1.《水浒传》(会评本),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水浒研究》,何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水浒研究论文集》,沈伯俊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5.《水浒传的来历、心态与艺术》,孙述宇著。台北时报1978年版。 6.《水浒通论》,马成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7、《〈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王学泰、李新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西游记》
名段选读
四圣试禅心
“四圣试禅心”见于《西游记》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这是《西游
记》中最富有闹剧色彩和讽刺意味的篇章之一,它充分地体现了《西游记》融滑稽诙谐与揶揄讽刺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故事写观音菩萨特邀梨山老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变成美女,试探唐僧师徒取经的信念是否坚定。孙悟空神通广大,聪明机灵,一眼就看穿了观音的把戏,只是不敢泄漏天机;而唐僧、沙僧也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随东风上下狂”;惟有猪八戒“色情未泯”,结果出尽了洋相。小说意在说明,要想获得取经事业的成功,不仅要排除外在的艰难险阻,还要能抵制富贵、美色的诱惑,克服内在的人性弱点。这样的命意,应该说还是有些启迪意义的。
就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来说,该段文字真可谓穷形尽相,妙趣横生。例如,当那美貌的妇人说她母女四人想要坐山招夫时,唐僧先是“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接着又“如痴如蠢,默默无言”,到后来则“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虾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这些动作表情活画出了他一心为禅,又未免惊慌失措的可笑情态。而“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走上前,扯了师父一把道:‘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他所谓的“理会”,当然是一口应承了。但他毕竟是个出家的和尚,虽然贪恋美色,垂涎富贵,可又不得不假正经一番。当孙悟空提出让他留下,“做个倒踏门的女婿”时,他分明求之不得,可嘴上却说:“哥啊,不要栽人么!”不过,他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一再强调要“从长计较”。一旦掩饰不住内心的欲望,他又以自家色心度他人之腹,说:“大家都有此心,独拿老猪出丑。”并埋怨大家“把好事弄得裂了”。接着,就借口放马,私下拜认岳母去了。这一连串的言行、细节将老猪的一腔心事、满脸色相描画得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局写八戒穿上了美人织的汗衫儿,满心欢喜,本以为终谐良缘,却不料汗衫儿变成了绳索,把他牢牢地捆绑在树上,使他成了别人的笑柄。这分明是在警告“八戒”之流:如果贪恋美色,必然会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义激美猴王
“义激美猴王”见于《西游记》第31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该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猪八戒为救师傅,不得已去请孙悟空,而悟空当初被逐出师门,又是由于八戒谗言挑唆唐僧所致。因此,见到八戒,悟空难免要拿班做势,戏弄、刁难八戒;八戒呢,虽然好生气恼,可又不敢怒形于色,于是就用暗骂来发泄怒气。等到猴子给了他点好脸色,他又使出拿手好戏:扯谎! 他说,悟空机灵能干,师父想他了。其实,在与悟空\耳鬓厮磨\的日子里,他早已了解悟空喜听奉承的毛病,所以往往能对症下药。可见,八戒虽呆,也有狡黠的时候。
悟空当然一听即知他在扯谎,但并不当场揭穿,而是整暇以待,有意引八戒游山玩水,显摆自己的家业,弄得八戒心急如焚。这就形成了机灵与蠢笨的奇妙对比,煞是有趣、好看。不过,从八戒几次三番地催促悟空动身的言行中,我们不也分明可以感受到他急欲救师的一片志诚吗?无奈悟空无动于衷,致使八戒黔驴技穷。于是,在下山途中,憋了半天怨气的八戒,终于尽情地骂开了。但悟空是何等聪颖之人,早就料到呆子有此一骂。结果,一番捆绑、威吓,终于逼得八戒道出了实情。
让人好笑的是,八戒在供出实情之时,也还忘不了美化自身,编派他人。他将遇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