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总结评价,深化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米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通过动手操作知道1米=100厘米。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测量物体的长度。
3. 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1米,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引导学生测量铅笔的长度(比一比看谁量得最快)。 2. 谁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通过测量黑板你们有哪些感想,谁想说?(体会小尺子量比较费劲) 提出问题“有比较长点的尺子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出示米尺,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1. 认识米,建立1米的实际概念。
师:“米”也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的,它是比厘米更大的一个长度测量单位,“米”也可以用m表示,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感受一下吧!拿出1米尺。
2. 小组交流、比划1米的长度。(伸开双臂,量一量身高) 3. 汇报,体会大约1米的有多长。 4. 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米的物体。
5. 仔细观察一下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可以用“m”来表示。 讨论:1米=100厘米。
三、用米测量
1. 指名学生: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凳子的长度、门的高度。 2. 交流测量方法。
3. 小组合作估测一下教室的长度,再用卷尺实际量一量。 4. 说一说米尺的好处。 四、做一做
引导学生量的时候应注意:把绳子拉直才是正确的。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出示一截细绳,让学生测量。
1. 说一说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拉直)。 2. 汇报测量结果。 3. 比划绳子的长度。
4. 沿着米尺把绳子的长度在黑板上画下来,让生观察这一条线就是绳子的长度。 这条线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就是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二、自主探索
课件演示绳子拉直的过程(从直观物体抽象出线段的概念)。 引导学生认识线段。 1. 观察线段的特征。
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线段是“直的”。
2. 刚才我们量了这条绳子的长度是多少?那么这条绳子拉直后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那么这条线段的长度也是??,引导学生体会线段的另一个特征:可以量出长度。
3. 找一找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可以看成线段(黑板、书桌、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解决实际问题
1. 课件出示几条线,区分线段。
2.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线段让学生量一量长度。 3. 汇报结果,交流量的方法。 四、画线段
6
引导学生画线段必须用到直尺才能确定线段的直。 1.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比一比谁画得最快。 2.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3. 如果直尺上的0刻度不清楚了,谁能想个办法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
4. 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说说应该画几厘米?) 5. 教师小结。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的表现如何,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8。 教学目标
1. 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
(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1)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说想法。 (3)教师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4)小结: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深化
1.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1)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8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5( ) 黑板长2( ) 小红身高124( ) 课桌面长150( )
四、课堂评价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1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