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考点梳理
考点一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考点概要】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这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一个点。文中词语的含义是语境临时赋予的,离开特定的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了。文中词语的含义主要有四种情况:①派生的新义;②特定的指代义和概括义;③特定的比喻和借代义;④特定的隐含义。
【方法指要】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重在找准词语所在位置,联系阅读材料提供的内外部语境,揣摩推断确切含义。 其一,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上去推断。如上例,找准所解词语的位置——最后一句,可知其意隐含在上文。上文第一句阐述城市文化的历史特性和地方特征,第二句引王维之言证明,第三句引出本段联系的话题——城市新地标,第四句指出目前城市地标建设的误区——与周边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这就是完整答案。
其二,从诗文的主旨或背景联系上去考虑。“灯光”的固定意义是灯的光亮,但是在巴金先生?灯?的一文中,“灯光”却是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因为,当时日寇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蒋介石连续掀起反共高潮,亲日派到处散布“亡国论”,投降的夜幕笼罩着国民党统治区,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此情景下,作者颂“灯光”,使其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其三,从作者的思想品性或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联系上去考虑。“走狗”常喻受人豢养而帮凶作恶的人,但郑板桥自称“走狗”(曾刻一方章“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却是忠实信徒的意思。因为,郑板桥对权贵刚正不阿,而对明末画师徐青藤却是崇拜之至,他以“走狗”忠贞不贰的精神拜徐先生学画,“走狗”自喻表达了他竭诚学艺的可贵精神。
其四,从语法和修辞的联系上去理解。一个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是动态变化的,词义也必然随之变化。比如:“在礼拜文言的时期,人们往往轻蔑语体,压抑语体,而以古典语范围今后语言的典范”。文中“礼拜”、“范围”都带了宾语,必须动用,根据上下文意思可推断:“礼拜”是顶礼膜拜的省式,即崇拜(尚);“范围”是规范、约束之义。比喻、双关、反语、讳饰、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往往使某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说马克思“睡着了”用的就是讳饰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的敬爱与痛惜之情。
词语的作用体现在结构与内容的表达功能上。结构上,重要的词语往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上,重要的词语就是文章的眼(文眼),是作者的意图所在(观点、态度、情感、志趣等)。规范表述:结构方面的,常用“过渡”、“照应”、“总括”、“引出”等语言组合;内容方面的,常用“暗示”、“揭示”、“寄托”、“表达”、“表明”等言语方式。 【图析要点】
1
四种情况 ①派生的新义;②特定的指代义和概括义;③特定的比喻和借代义;④特定的隐含义。 其一,从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上去推断。 文中词语的含义 方法指要 其二,从诗文的主旨或背景联系上去考虑。 其三,从作者的思想品性或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联系上去考虑。 其四,从语法和修辞的联系上去理解。 结构上,重要的词语往往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词语作用 内容上,重要的词语就是文章的眼(文眼),是作者的意图所在(观点、态度、情感、志趣等)。 结构方面的,常用“过渡”、“照应”、“总括”、“引出”等语言组合; 规范表述 内容方面的,常用“暗示”、“揭示”、“寄托”、“表达”、“表明”等言语方式。 考点二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
【考点概要】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这是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第二个点。“句子”主要指:①结构比较复杂而语义深刻的句子;②体现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眼句”;③内涵丰富的句子。
“句子的表达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对于结构的作用,二是相对于内容的作用,三是作者用以表达的目的。必须提醒的是:句子含义不等于作者用意(意图)。
【方法指要】
1.寓意深刻的句意,总是隐含在上下文中,只要找准位置,紧密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必须指出:句意是句意,用意是用意(作用)。句意是句子本身富含的,用意是作者借此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用意(作用)的表达必须落在情意上,方才到位,否则将要丢失局部分数。
如上例,其丰富在于“仍能”、“手微微颤动着”、“生命的里里外外”这三个词和短语隐含的信息上。联系上文的细节,曾祖母早已作古,“我”仍能感觉她的健在,由此可推断:
“我”至今还能真切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1分)。
“生命外部”相对于物质层面,即“身体上得到的抚慰与关照”;“生命内部”相对于精神层面,即“心灵上的哺育与滋养”(1分)。
以上两点是句意,作者的用意(这句话的作用)则在于借此表明: 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之深,我的感念之切(1分)。
好多考生往往局限于句子本身含义,看不到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意,这是普遍的教训,务必吸取。 2.内涵丰富的句子,还必须联系作者的整体意图或人物的性格核心去推断。例如:
“哎,裴日冷先生,你是有地位的人。我完全相信你,你认为什么时候应该来看她,尽管来。”(?守财奴?) 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表现了葛朗台对裴日冷的信赖,对太太治病的焦虑。但葛朗台心中只有金子没有人性。所
2
以他的话语实际上是要暗示裴日冷不要做与地位不符的事,流露出他对可能被敲诈钱财的深深担忧。
3.“运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文章内容”,2009年新增这个考点涉及句意、段意和整个文章的理解与归纳整合。与理解文意相关的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主要是词与句的基本知识。词的知识,包括词性、词类、词的结构及其词性活用,重点是词的活用活解(思路方法已在前一考点做了解析);句的知识,包括单句、复句、和句群,重点是复杂单句和复句的语法规律和会意方法。
所谓复杂单句,是指一个句子的某个成分(主要是主谓宾)含有复杂结构,多为复句。例如:
“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分别起源于两个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B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类’。”
“这一学说”是称述主语,“认为”是动词谓语,之后的“不像??而是”整个并列复句充当说明宾语,这就是含有复句成分的复杂单句。
复杂单句的会意并不难,只要抓住主干——主谓宾,理清脉络,弄清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即可删枝去叶,轻松获得中心意思。如上例,“认为”的宾语虽然是个并列复句,但是A处“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否定,目的是借助与传统观点的比较,突出“这一学说”的新创性;“这一学说认为”肯定的是B处,也就是说语意重心在B处。将此句的主干提出来即:这一学说(主语)认为(谓语)鸟类和哺乳动物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类”(宾语),此即这句话的意思。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成分(主谓宾)的句子叫复句。复句有两大类:
一是联合复句,分句间的语意是并列的,合起来才是完整意思,如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复句;
二是偏正复句,偏句只是从关系上去说明限制,起修饰作用,正句才是语意中心所在,把握要义直接从正句入手,这样又快又准。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正句在前,转折、让步假设等复句正句在后。
例如:“一个场中的各个个体分子在其中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但在个体之间的关系比个体具有更大的作用和价值。”这是一个转折复句,正句在后,也就是语意重心在后半句,前半句只起修饰作用。所以,这个句子强调的是场具有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图析要点】
3
句子分类 ①结构比较复杂而语义深刻的句子;②体现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即“文眼句”;③内涵丰富的句子。 句子作用 一是相对于结构的作用,二是相对于内容的作用,三是作者用以表达的目的。 句子含义不等于作者用意(意图) 文中句子的含义 1.寓意深刻的句意,总是隐含在上下文中,只要找准位置,紧密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 方法指要 2.内涵丰富的句子,还必须联系作者的整体意图或人物的性格核心去推断。 3.“运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复句定义 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成分(主谓宾)的句子叫复句。 复句分类 一是联合复句,分句间的语意是并列的,合起来才是完整意思,如并列、承接、递进、选择等复句; 二是偏正复句,偏句只是从关系上去说明限制,起修饰作用,正句才是语意中心所在,把握要义直接从正句入手,这样又快又准。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正句在前,转折、让步假设等复句正句在后。 考点三 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概要】
因为修辞一直是考运用(不考名词术语的辨析),所以“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这个点放在阅读中考查,包括现代文,古诗文阅读考查,实际赋分挺高,不容忽视。“常见”是指运用普遍的十二种,之外的可以不计。
【方法指要】
修辞的表达效果,理解必须准确,既要防止张冠李戴(把别的修辞功能混说),更要杜绝随心所欲,写一些大而无要的话语。可靠的方法,是在理解基础上,用规范的术语表达,说行话,因为行话,最准确,最简洁。
最常用十种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规范表述如下:
①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使深奥变浅显。简言之: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②比拟:描绘形象(绘神绘色),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③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所强调的内容;语言典雅、富有铿锵的节奏感。 ④反复:咏叹强调,增强感染力。
⑤借代: 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奇代凡),言约意丰。
⑥夸张:夸大外形以突出本质,给人印象深刻;增加联想,丰富意境。 ⑦设问:引出下文(提出观点),给人思考之后作答,更具启发性与印象深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
⑨对偶:形成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便于吟记。
4
⑩反语:正意反说,活泼、幽默、耐人寻味,富有情味与生活气息,或是诙谐与调侃气息,往往表现的是爱的深沉挚切与关系的亲昵;反话正说,往往含有嘲弄与讽刺,具有强烈的揭露性与批判性。
修辞作用的考查重在比喻,几乎每年都有设点。
比喻句,须从修辞联系上对照把握。一个比喻句,通常喻体及其特征是明显的,而本体及其喻义是隐含的,这就需要带着喻体找本体,本体+喻体特征=喻义的基本成分,在此基础上稍加组合润色,即得完整的喻义。
如上例,找准比喻句完整的结构:本体——“她(曾祖母)异常的温厚”,喻体——“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可确定基本喻义:形象生动地表现曾祖母的性情的温厚(1分)。联系后面的阐释——“等着大雪深深地覆盖”、“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大体可悟:“田野”具有默默奉献。养育人类而不图回报的博大境界(1分),这恰似曾祖母的生命价值和特点(1分),个中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仿写也是修辞运用的变相考法,前几年考过,近几年没考,09年应考也还是要准备。仿写既要“形”似,也要“神”合。
“形”似:结构相似,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字数相等;对象相应,如景对景,物对物、事对事、人对人、时对时、地对地、职业对职业、作品对作品、引文对引文等。
“神”似:内在联系相似,如因果、转折、并列、总分、对照等逻辑判断推理关系一致;感情色彩一致,如褒对褒、贬对贬;风格一致,清新对清新等。
如果上述两个方面有缺陷,不能得分。
仿写一考对句子及其关系的把握与摹写能力,二考广泛的阅读积累。
【图析要点】
答题要点 在理解基础上,用规范的术语表达。 ①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使深奥变浅显。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②比拟:描绘形象(绘神绘色),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常见修辞方法 ③排比:增强气势,突出所强调的内容;语言典雅、富有铿锵的节奏感。 ④反复:咏叹强调,增强感染力。 十种修辞 ⑤借代: 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奇代凡),言约意丰。 ⑥夸张:夸大外形以突出本质,给人印象深刻;增加联想,丰富意境。 ⑦设问:引出下文(提出观点),给人思考之后作答,更具启发性与印象深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说服力与感染力。 ⑩反语:正意反说,活泼、幽默、耐人寻味,富有情味与生活气息,诙谐调侃。 修辞作用的考查重在比喻。 常考比喻 仿写也是修辞运用的变相考法。
考点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