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打官司与判官司
—“红色之旅”路途上的思考(三晋大地5)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中心教授
陈海春
从五台山下来,我们又回到太原,按计划先在太原周边参观了晋祠,然后到陕西的路途上,顺带浏览王家大院和平遥古城,最后从黄河进陕西。王家大院没有太多可以说的,谈谈平遥古城。古城,就像一只巨大的乌龟,头南尾北,静卧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如龟背上的寿纹。因此,平遥古城一向有“龟城”之称。平遥以古城墙知名,它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城池子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12.3华里,墙高6-10米;墙外筑护城壕,深、宽各1丈。城门共有6座,四周各有角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平遥以票号知名,旧时的平遥城是票号、富商汇集地。这里曾经是中国金融业的鼻祖,有实力雄厚的商家坐镇,以日升昌为首的八大票号布满全城,有清代“中国的华尔街”和“小北京”之称。古城墙颇为壮观,古票号颇为精致,一般来此地的人就是冲着古城墙和票号来的,我们也不例外。古城墙倒是不
错,走了一遭,感觉甚好。对票号则感觉一般,一则我对钱没有太大兴趣,二则刚看过王家大院,一个家族聚富显富要比一群人聚富显富要好看一些。
我常说,做文字工作的人,一定要见人之所不见,想人之所不想,说人之所不说,否则只能是吃了别人嚼过的馍馍——不香。机会总是有的,不久我逛到了平遥县署。平遥县衙是国内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县衙,占地2.6万平方米,始建于北魏,现遗存的是元明清的建筑。在这个古代衙门的大门前,一副对子吸引了我,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是“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对子我的确见过不少,但这副对子有点意思!古代的衙门是用来打官司的,所以,这副对子就是告诫那些来打官司的老百姓和判官司的县太爷如何待人处世的。
——先来看看老百姓。争斗是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争斗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好争斗是动物界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天性。老百姓是人类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好争斗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不要认为老百姓都是穷人,非也。老百姓是指那些没有做官的人,当然也分富人和穷人。老百姓有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从争斗的角度来看,无外乎是两条:穷人好斗,富人好争。穷则思变,穷人靠斗改变命运,但主要指改变缺少财富的命运;富亦思变,富人靠争改变命运,但主要指改变缺少地位的命运。最有趣的现象是,穷人往往依靠仅省下的一点点钱去斗,斗好了会得到更多的钱,斗不好则倾家荡产,多少穷
人打官司打得一贫如洗;富人往往依靠刚刚获得的一点点地位去争,争好了会得到更高的地位,争不好则前功尽弃,多少富人打官司打得一落千丈。这些都为了什么,还是这个对子说的清楚,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三个字:仇、气、挑(教唆)。仇是结出来的,气是生出来的,挑是旁人将这二者结合起来送给你的。其实,有人的地方必定有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接触,而接触本身就是缘分,无外是善缘和恶缘罢了。群居让我们结仇,群居让我们生气,可一个没有群居的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了。至于旁人为什么要挑拨教唆,那是他的事,可你为什么要听进去这些挑拨教唆,就是你的事了。记住,不到万不得已别打官司。就是要打,来之前,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再来看看县太爷。自然社会也好,人类社会也好,都是一个资源非常有限的社会,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想做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就必须按照某种特定的法则行事,就必须有某种特定的群体去执行这个法则。这个法则就是等级体系,这个群体就是官员。看不清这点,不承认这点,要么无法解释现实,要么会不服气。所以,从古到今,“做官”都是多数人羡慕之事,多数人追求之事。可是,做官不易,不易就在于人“尖”未必是人“精”。“尖”是指地位,“精”是指素质。古时的官就是现在的“领导者”,我在《领导魅力论》这门课中开宗明义就说了:所谓领导者就是那种善于用自己思想和行为去改变他人思想和行为的一类人。而“改变他人思想和行为”,恰恰是最不易之事。靠什么,一靠人格,二靠方略。不过这个对子把次序颠
倒了一下,不害我意,无妨。“酌理、揆情、度时世”属方略范畴;“勤、清、慎”属人格范畴。翻译成现代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语言和意思,酌理,就是要具有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揆情,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学会全面的看问题;度时世,就是要增强判断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学会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而勤,就是勤政,无外乎是三多:多思、多行和多干;清,就是廉政,无外乎是三不该:不该吃的不吃,不该占的不占,不该得的不得;慎,就是谨慎,无外乎是三慎:慎欲以止贪,慎言以止失,慎行以止独。这些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可谓知易行难。
进大门,过仪门,便来到大堂。大堂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建筑,在职能上也最为重要,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有一副对子也不错,可以说是上一个对子的补充:“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44个字,言简意赅,平实易懂,与“亲民堂”的匾额相照应,实在精妙得很。我以为,这副对子的精妙之处,单独从官民两类群体的角度看问题往往看不透,而从二者之间关系来看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官民关系是保障一个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也是实现一个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民不信官,何以到此来打官司;官不为民,何以公正判官司。老百姓往往是最可爱的,最可亲的,也是最可怜的,尤其是穷人。本来已经结了仇、受了气,经了挑,来此之处,就是讨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