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离骚(节选)
一、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42022134】
A.謇朝谇而夕替 替:替换 .B.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C.忍尤而攘诟 .D.岂余心之可惩 .
尤:责骂
惩:受到惩戒而改变
A [A项,替:废弃、贬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D [A项,“民生”句中指“百姓的生活”;B项,“流亡”句中指“随水流而消逝”;C项,“改错”句中指“改变措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42022135】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B.①哀民生之多艰 .C.①竞周容以为度 .
②偭规矩而改错 .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②集芙蓉以为裳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
D.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C [C项,都是介词,译为“把”。A项,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B项,①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是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①是“虽然”;②是“即使”。]
4.下列对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
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A.①⑦/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⑥/④⑤/⑦
C.①⑦/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⑥/④/⑤/⑦
D [①名词作动词,译为“合群”;②③⑥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屈从”、“使……走”、“使……返回”;④形容词作动词,译为“看重、推崇”;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加高”;⑦名词作状语,译为“在早上”。]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42022136】
A.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B.该诗不仅有揭露,有谴责,有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和不变志从俗的决心,还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D.诗人忧国忧民,但其政治理想遭受打击后,下定决心自己隐退独善,远离世事,不再有所作为。
D [D项,“决定自己隐退独善,远离世事,不再有所作为”错,从诗人“忽反顾以游目”来看,诗人仍眷恋故国,希望有所作为的决心仍然不泯。]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是两位老祖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汉魏六朝诗歌的长期积累,就不会有唐诗的繁荣。 ①不论在内容题材方面还是在形式技巧方面 ②因此,对于唐宋以来长期流行的五、七言诗来说 ③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④《诗经》为四言体,《楚辞》为骚体,都不是五、七言体
⑤但《诗经》、《楚辞》的题材内容、表现技巧和汉魏六朝诗有很大不同 ⑥汉魏六朝诗的影响,都更为广泛和直接 A.③①⑥⑤④② C.⑤①③④②⑥
B.③⑤④②①⑥ D.⑤②⑥④①③
B [③紧承前文;⑤④形成汉魏六朝诗与《诗经》、《楚辞》的对比;②①⑥得出
结论,并和下文联系紧密。]
7.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导学号:42022137】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刘向于西汉末年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骚”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D [《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也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多次也不后悔。 (2)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这些世俗小人的丑态。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导学号:42022138】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
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
①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
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②泥而不滓③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选自《屈原列传》)
【注】 ①惨怛(dá):内心悲痛。②皭(jiào)然:洁白的样子。③滓(zǐ):污黑。 9.对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邪曲之害公也 .B.人穷则反本 .
公:公正 穷:贫穷
C.其文约,其辞微 微:含蓄 .D.举类迩而见义远 见:表达 .B [B项,穷:困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甚任之 .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D.以出号令 .
夫天者,人之始也 .
信而见疑 .“离骚”者,犹离忧也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
C.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
C [A项,代词,他/助词;的;B项,表承接,可译为“就”/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两者都表判断;D项,表目的,译为“来”/动词,“认为”。]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