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1 区域农业发展
【全国卷】
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第(1)题,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第(2)题,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等方面考虑。第(3)题,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第(4)题,“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少、技术先进;“米都”是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地方卷】
(2017年北京卷,11)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第2题。
2.图中黄河以北部分地区将生产冬小麦的土地休耕,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该做法可以( )。 ①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 ②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 ③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 ④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注意“雨热同季”这一关键信息,结合冬小麦的农时特点可知该做法可以缓解地下水紧张状况;由生产冬小麦转向种植春玉米,属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该做法对提高太阳辐射利用率及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影响不大。
【答案】D
(2015年浙江卷,7~8)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4.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 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第4题,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答案】3.B 4.B
(2014年重庆卷,3~4)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5~6题。
5.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 C.土壤质量下降
B.城市化率提高 D.粮食单产提高
6.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解析】第5题,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总人口,由材料可知耕地总面积减少,那么一定是其人口数量减少。第6题,因为粮食产量=耕地面积×单产,所以该时段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答案】5.A 6.A
(2014年江苏卷,25~26)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双选)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城镇用水 C.蓄水灌溉农田
B.开发水能资源 D.发展水产养殖
8.(双选)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解析】第7题,绿洲地区的水资源十分珍贵,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图中水库离山地较近,地势较高,可以有效调蓄山地冰雪融水,保障城镇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供给。此外,由于水量有限,水库水域小,水能蕴藏量小,养殖业发展空间小,因而发电和发展水产养殖不是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第8题,绿洲地区主要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节水灌溉和营造防护林网等。开发山地会破坏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引发土地荒漠化;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会造成土地盐碱化。
【答案】7.AC 8.CD
(2013年上海卷,25~26)低山丘陵区综合开发是我国南方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据此回答9~10题。 9.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农民常在山坡开垦小块的水稻梯田,这是为了( )。 ①扩大耕种面积 ②增加农作物熟制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提高土壤肥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浙江北部低山丘陵区常见自下而上分布的农田、茶园、竹林所形成的立体农业景观。发展立体农业的益处是( )。 ①减轻低温寒潮影响 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③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④缓解农业劳力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9题,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开垦梯田是对地形条件的改造,可以扩大耕地面积,保持水土。 第10题,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小的平地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种植茶树和竹林,可以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和保持水土,所以发展立体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能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答案】9.B 10.D
11.(2015年浙江卷,36)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Ⅰ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Ⅱ为图Ⅰ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图Ⅲ为图Ⅰ中乙地的气候统计图。图Ⅰ中丙地广泛栽植可作为优良造纸原料的辐射松,生产纸浆出口。
材料二 我国新疆吐鲁番出产的甜瓜深受市场欢迎。某企业欲在乙地开辟海外甜瓜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 (1)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2)简析乙地种植甜瓜有利的自然条件。
(3)简述丙地栽培辐射松和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
【解析】第(1)题,描述水位特征要先整体后局部,整体看水位较高,变化和缓,局部看高水位和低水位出现的季节,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情况。联系降水量的大小和上游沼泽分布即可说明原因,注意甲地海拔较低,水流流速较慢。第(2)题,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主要从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角度分析,结合乙地气候资料和图中乙河发源地即可分析。第(3)题,栽培辐射松的自然优势主要从气候、地形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图中丙地位于40°S以南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发展纸浆出口的自然优势主要考虑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水源、交通角度分析丙地的区位条件。
【答案】(1)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冬季温度低,农作物病虫害少;气候干旱(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水源稳定。
(3)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辐射松生长;宜林山地广;人口较少,土地资源充裕。水资源丰富;距海较近,出口便利。 12.(2015年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迅速,并吸引大量省外人口。下图示意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粮食需求量减去粮食产量)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粮食产需差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并简述原因。
【解析】判断图像时第一步要根据图例弄清两曲线所代表的内容,判读曲线的变化时要按照时间顺序先整体后微观;分析原因要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分析粮食产量减少,同时结合人口增加使粮食需求增加进行分析。
【答案】基本特征: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13.[2015年北京卷,36(2)]北京与河北张家口相邻,地域联系密切。回答下题。
2014年7月,在北京市延庆县召开的第11届世界葡萄大会上,延庆与张家口市怀来县签订了葡萄产区合作协议,打造“延怀河谷·葡萄酒乡”品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简述“延怀河谷”协同发展葡萄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注意从优势发挥、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等角度回答。
【答案】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收入;缩小区域差异。 14.(2013年四川卷,13)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分别比较气温和降水与常年同期差异,描述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即可。 第(2)题,春季气温回升后区域洪涝灾害主要是积雪融化形成的春汛。冬季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多,地势低平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后易发生洪涝灾害,符合这几个条件的为西部平原地区。 第(3)题,东北地区纬度高、降水较少,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两图信息显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可从作物生长期与土壤水两方面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图甲: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 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