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题中李老师所带的钱及三种书的单价都是未知的,使得问题变得很复杂,学生无从下手,我们可以把老师所带的钱设为240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可以求出甲、乙、丙三种书的单价分别为30元、20元、10元,很轻易地得出李老师买三种书各是240÷(30+20+10)=4(本)
四、列表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格把一些信息列举出来,寻求解题策略,也可以在让学生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甲乙速度的比是( )。
分析:因为这道题没有具体的数量,只有甲和乙路程与时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学生一时间难以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列成表格,数量关系就比较明确了。根据甲走的路程是乙的4/5,可以把乙所走的路程看作单位“1”,则甲所走的路程为4/5;乙用的时间是甲的4/5,可以把甲所用的时间看作单位“1”,乙所用的时间为4/5。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计算出甲乙各自的速度为4/5和5/4,化成最简整数比就是16:25。
路程 时间 速度 五、逆向思维策略
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一时无法解答的题目,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解数学题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思考下去,可能因歧路很多而找不到解题思路。这时不妨把思考方向变
甲 4/5 1 4/5 乙 1 4/5 5/4 化一下,倒着想想。也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从结论开始,执果索因,逆向推导,逐步还原,以求问题的解决。
例: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分母的和是50,如果分子分母都减去5,所得的分数是2/3,求这个分数原来是多少?
分析:这道题首先可以求出原来分子、分母之和减去两个5后的现在分子和分母的和,即50-2×2×5,得到现在的和后,发现2/3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明显比所得到的数小,说明已经约分了,可以通过所得的数除以2+3的和,即缩小的倍数,接着用缩小的倍数乘2,用缩小的倍数乘3,所得到的分子分母被减去5后的数,然后分子和分母再分别加上5,就求到了原来的分数。 解答:50-2×5=40 40÷(2+3)=8 2×8+5=21 3×8+5=29
六、整体把握策略
解数学题,常常是化“整”为“零”,把问题变为简单,以利于解决问题,但是有时解题时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要过分注意细节,而忽略全局,需要我们站在整体的立场上,综观全局研究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有9只油桶,分别装油9、12、14、16、18、21、24、25、28千克,分给甲、乙两人各若干桶,最后只剩下1桶。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剩下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分析:如果具体地去寻求甲和乙各分到的是哪几桶油,再求剩下的是哪一桶油,这样的方法是杂乱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9桶油共重
9+12+14+16+18+21+24+25+28=167(千克)。已知甲分到的油是乙分到的油的2倍,则甲、乙共分到的油的千克数一定是3的倍数。而167÷3=55??2,那么剩下的那桶油的千克数一定是被3除余2,那就只能是14千克那桶油了。
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解题策略的指导。数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透过知识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所孕育的数学思想,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多策略去分析把握它的实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