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1 页
一、目的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管理制度
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范公司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防范
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理工作。 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公司重要危险源的审核与批准。
2、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公司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3、公司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危险源的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对一般危险源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办法处理;对重要危险源应实施控制,并上报。 四、危险源控制流程
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原因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方法 ①询问和交流; ②现场观察; ③查阅有关记录; ④获取外部信息; ⑤工作任务分析; (2)风险评价方法 ①直接判定法
1
第 2 页 共 2 页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②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详见附件1) (3)危险源辨识范围
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2
第 3 页 共 3 页 制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流程
制定风险分级标准 风险评价 工作活动分类 危险源辨识 编制技改、维修 项目管理 措施评审 纳入公司 确定Ⅰ、Ⅱ级危险源 确定Ⅲ、Ⅳ、Ⅴ级危险源 确定改善型方案 保持或改进现有控制措施 是 否 制定管理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 2、危险源的控制
(1)控制原则:针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必须由分管安全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制定控制管理方案,并辅助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对一般危险,主要进行员工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教育,主动消除问题,考虑其实际控制效果可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但必须明确运行控制程序要求,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2)制定管理方案应遵循的顺序和原则 ①尽可能地消除风险; ②尽可能地预防风险; ③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3
控制评审 提交评审 监督检查 分级检查
第 4 页 共 4 页
④隔离风险; ⑤连续控制风险; ⑥警告提示预防风险。
(3)制定管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人身伤害危险;
②设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及危险标示和识别标示,杜绝和减少风险; ③做好电气安全工作:防止触电,做好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安全电压,屏护和安全距离,连锁保护,电气防爆,防静电等;
④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等;
⑤防止职业病,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⑥上述方面都难以实施时,采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护。
(4)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应由生产科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5)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要进行评审,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危险源。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负责人要始终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6)生产科要对生产作业中的危险源经常监管,并进行评价,实施动态控制。
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
公司应定期对已经辨识、评估的危险源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对控制措施失效或已有更好控制措施的项目重新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
遇下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