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6:14: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紹洞宗祖業,立默照家風

——宏智正覺及其禪法

蔡日新

禪宗進入趙宋以來,曹洞宗一直處在落寞之中,直至芙蓉道楷出世,這種局面才產生轉

機,使一向冷清的洞宗再度恢復了生機。道楷的法嗣,其活動地域以江浙為主,尤以明州(寧

波)天童作為常住。當宋代文字禪日益興盛之時,大慧宗杲作為佛果的弟子,他居然焚毀了

乃師文字禪名著《碧巖錄》的刻板, 從而推行其看話禪。此後的看話禪逐漸地成為禪林參學的主流,自南宋至元、明兩代,話頭禪幾乎一直統治著叢林。直至明末千巖元長才對此有所改觀,乃有明末清初禪林的短暫活躍,然中晚期的清代禪林,話頭禪又得以恢復。值得注意的是在宗杲極力推行看話禪的同時,天童正覺在明州創立了“默照禪”,與宗杲的看話禪正好形成對立,因而撐起了洞宗的另一塊天地。相對於名噪叢林的宗杲而言,正覺的行誼一直為教內外所忽略,因而本人不揣鄙陋,將天童正覺之禪風略陳如下。

一、宏智正覺的生平

關於宏智正覺禪師的生平,在他圓寂之後的翌年(1158年)二月,便有周葵給他撰寫了《塔銘》,再過九年,至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六月,又有王伯庠出來給他撰寫《勅諡宏智禪師行業記》(以後簡稱《行業記》)。這兩位作者,均是名聲顯赫於宋王朝的達官,其中的周葵,在《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四》收有其傳記;而王伯庠在《宋史》中雖然沒有傳記,但在《宋史·本紀第三十三》中,載孝宗時“殿中侍御史王伯庠請裁定奏薦,詔三省、台諫集議,具條式以聞”事,可見也是官宦出身。由於這兩種文獻的寫作時間均距正覺圓寂不久,應當具有可信性,因此,我們透過這兩個材料,足以瞭解正覺的生平事蹟。

宏智正覺(1091年~1157年)俗姓李,隰州(山西省隰縣)人。相傳正覺七歲時“誦書日數千言”,不久便通讀《五經》,這爲他日後的修學佛法打好了文化基礎。正覺的父親李宗道頗信佛,曾在佛陀遜禪師的門下參學多年,佛陀遜禪師也曾向正覺的父親建議:“此子超邁不群,非塵埃中人,宜令出家,異日必為大法器”。正覺的出家很早,《行業記》載他“十一歲得度於同郡淨明寺本宗”,至十四歲便在晉州慈雲寺智瓊門下接受具足戒。到了十八歲,正覺開始游方,且立志“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並曾得到山西省地方官吏的獎掖。此後正覺渡過黃河,在少林寺坐夏,隨後遊歷了龍門、參謁了汝州香山的枯木成禪師(道楷

門人淨因法成),深受其器重。《行業記》頗載有正覺在法成門下參學的機緣:

[1]

一日,聞僧誦《蓮經》,至“父母所生眼,悉見三千界”,瞥然有省,急詣丈室陳所悟。山(指法成)指臺上香合曰:“裏面是甚麼物?”師曰:“是甚麼心行?”山曰:“汝悟處又作麼生?”師以手畫一圓相呈之,復拋向後。山曰:“弄泥團漢,有甚麼限?”師云:“錯。”山曰:“別見人始得。”師應:“喏!喏!”[2]

透過這一機緣,我們發現正覺在參學子淳之前,便於禪法有所體悟了,且他的拓陳圓相的作略,無疑是對溈仰宗風的借鑒。至二十三歲那年(1123年),正覺去了丹霞子淳那裏,並在子淳門下了斷猶疑。《嘉泰普燈錄》載:

即造丹霞,霞問:“如何是空劫巳(以)前自已(己)?”云:“井底蝦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於言下 [1] 《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四》載:周葵,字立義,常州宜興人。少力學,自鄉校移籍京師,兩學傳誦其文。宣和六年,擢進士甲科,調徽州推官。歷任除監察御史、徙殿中侍御史、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學士等職,晚號惟心居士。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薨,年七十有七,賜諡曰惠簡,有《聖傳詩》二十篇、文集三十卷、奏議五卷传世。

[2]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9,《大正藏》卷48頁119下。

釋然,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云:“某今日失錢遭罪。”霞曰:“未暇打得你,且去!” [3]

面對空劫以前自己的本來面目這一禪機,正覺採用“井底蝦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簾”來對答,不但昭示了他奮起直悟的氣勢,同時也暗示了自性“本自具足”之理。然此等境界一旦涉入言語之中便成名相,因此子淳立即將之褫奪,並要求另下一轉語。子淳的這一褫奪引發了正覺的猶疑,他於是猛地一拂子朝正覺打去,促使他於當下悟道。值得注意的是 子淳採用拂子打的機鋒,早在義青接引道楷時便已實行,子淳此時重操祖師家業,自然也體現了曹洞禪經義青續薪之後,其宗風已經融攝了臨濟宗的某些機鋒作略。後來,子淳退居唐州大乘西菴,其師兄大乘昇主持丹霞道場,遂以正覺為立僧。此後子淳受請出住隨州大洪山保壽寺,正覺在他門下掌記室,至宣和三年(1121年),遷首座。1122年,正覺離開子淳,至江西廬山的闡提惟照禪師(道楷門人)那裏分座開法,隨後其師兄真歇清了致書相招,正覺便去長蘆(真州,江蘇儀徴一帶)任首座。

宣和六年(1124),正覺受向子諲的禮請,正式出世,住泗洲(安徽)普照王寺。正覺到普照王寺之時,寺宇有一半分給了道教做神霄宮,加上兩淮流域閙饑饉,僧眾的二時所需匱乏,因雜以菽麥。正覺出住之後,讓常住去除雜糧,全部用秔米,隨後“檀施填委”,僧供全部得到了解決。稍後,宋徽宗南巡,正覺帶領僧眾出迎,徽宗“見寺僧千餘,填擁道左,方袍整肅,威儀可觀,異之”,徽宗於是召見了正覺,並讓道教歸還了所佔寺院的另一半。到了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二十三日,正覺出住住舒州太平興國禪院;建炎元年(1127

年)十月十八日,赴東林禪寺開堂;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十三日,住江州能仁禪寺等道

場。在這一期間,正覺在江西雲居山見到了圓悟克勤,深得其贊許。建炎二年九月十五日,應真州長蘆禮請,正覺出住崇福禪院。旋遇乏糧,加之當地起义者大李在“領兵入寺,無不惶駭”,而正覺“安坐堂上,待其來,以善言誘之”,使大李在“稽首信服”,並捐出糧食給寺院。至建炎三年(1129年)秋,正覺渡江至明州(浙江省寧波市),準備去普陀山朝拜觀音,路過天童山景德寺,由於該寺正缺住持,因受其禮請住持該寺。是年十月,金軍大舉南侵,一路進軍江西,一路直逼浙江,致使人心惶惶,因而附近寺院均拒絕外來游方僧人掛單,獨正覺胸襟豁達,來者不拒。正覺未來天童之前,常住不滿二百,在正覺住持天童之後,“四方學者爭先奔湊,如飛走之宗鳳麟,百川之赴滄海,今踰千二百眾矣”。面對眾多的僧眾共住,大眾擔心僧供不濟,而正覺卻欣然面對,不久“嘉禾錢氏航米千斛”前來佈施。自古以來,是否善於謀辦僧供往往是衡量住持的一個重要條件,相傳天台二祖慧思在初祖慧文門下,以“營僧爲業,冬夏供養”而著稱,以故他後來南下弘法,因“供事能給”而“從者如市”。正覺出住天童,不但保證了僧供,而且還對寺院進行修葺與擴建,使昔日破舊不堪的景德禪寺“寺屋幾千間,無不新者”。另據周葵的《塔銘》所載:正覺出任天童住持“前後凡三十年,寺為之一新,即三門為大閣,廣三十楹,安奉千佛。又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知識,燈鑑相臨,光景互入,觀者如游蕐藏界海。??而僧堂、眾寮、臥具、飲食、器用, [3] 參見《嘉泰普燈錄》卷9,《卍新纂續藏經》卷79頁344下。

所以處其徒者,亦皆精微華好,如寶坊化城。”加上正覺充分利用天童濱海的地理優勢,“障其鹹鹵而畊之”,從而使僧供得到了有效的保證。僅此舉辦海鹽一項,“未年至,不發化人,而齋廚豐滿,甲於他方”(《塔铭》)。對於禪眾的管理,正覺也十分得體,據王伯庠所記他於紹興八年(1138年)的親見,“禪毳萬指,默座禪床,無謦欬者”。而正覺的作風並不高調,凡是他所所規畫,“人競趨之,不動神色,坐以告辦,疑有鬼神陰為之助”(《塔铭》)。紹興八年(1138年)九月,正覺奉旨出住臨安靈隱寺,但在那裏只停留了短暫的時間,於當年十月便返回了天童。

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九月,正覺遍謁生前知交與檀越,十月八日回到天童山,翌日便沐浴更衣告知大眾後事,並致書大慧宗杲,囑他主持自己的喪事。之後,他援毫書偈曰:“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沒,秋水天連”,擲筆而逝。宗杲接到來信之後,立即來到天童山,於十四日奉正覺全身葬東谷塔,“道俗送者,增山盈谷,無不涕慕”。宗杲生前與正覺的禪觀並不協調,他曾多次出言批駁正覺的“默照禪”,然透過正覺的臨終囑託辦理後事與宗杲的如約完成囑託,可見他們兩人的歧見僅僅局限於禪觀,並不影響到叢林的道誼。正覺一生精勤辦道,據《塔銘》所載:他“晝夜不眠,與眾危坐,三輪俱寂,六用不痕,宗通說通,盡善盡美”。而他本人也嚴守戒律,“坐必跏趺,食不過午所至;施者相踵,悉歸常住,間以與餓疾者;而一瓶一盋,丈室蕭然;諸行方厲,而一性常如,非出於矯拂也”

[5]

[4]

。正覺圓寂後五月,宋高宗詔諡“宏智禪師”,塔曰“妙光”,參知政事周葵為为他撰写

了《塔铭》。正覺一生“其持身也嚴,其倡導也久,其莊嚴佛事,接引迷途,亦惟恐不至”,因而弟子甚眾,《塔銘》載他“度弟子二百八十人”。在《嘉泰普燈錄》中,載有正覺的門人十四人,其中八人有傳記,他們分別是聞庵嗣宗、善權法智、大洪法為、長蘆琳、自得慧暉、石窻法恭、清涼法真、了堂思徹。正覺有《宏智廣錄》九卷、《宏智覺禪師語錄》四卷、《宏智和尚語要》一卷傳世,他的頌古百則也被元代的萬松行秀作爲骨子,敷衍成了文字禪著作《從容庵錄》。

二、宏智正覺的禪法

曹洞一宗,自曹山本寂之後,鮮有能發揚宗風者,因而入宋以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狀態之中。自芙蓉道楷出世之後,這種狀況才出現了新的轉機,到了宏智正覺時,曹洞一宗的弘傳才有了徹底的改觀。正覺在禪法的弘傳上不但極力倡導始自於石頭以來的禪觀,同時也對禪林中的諸家作風乃至中土文化作了調融,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他的默照禪。

(一)繼承石頭傳統,弘揚曹洞家風

希遷那圓融無礙的禪觀,經洞山師徒的提唱之後,曾一度發展到了極致。然入宋以來,法眼宗於爰消亡,雲門兒孫雖眾然舉揚者極少,致使石頭玄唱一時成為絕響。洎北宋末葉芙蓉道楷出世,曹洞一宗得到了繼承與發揚,降及正覺,則不特使曹洞中興,亦嗣石頭之墜緒,使青原一系再度繁興。

“回互”禪觀是希遷《參同契》的核心思想,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上文中也曾討論過。在正覺的上堂開法中,曾多次列舉石頭《參同契》中的“回互不回互”來讓學人參究,他認為學人要圓證曹洞禪法,就必須體認石頭家風,“旁參回互始得”。 另外,“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住)”也是《參同契》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希遷認為:世間的“事”往往統攝 [4] 參見《宏智覺禪師語錄》卷四,《嘉兴藏》32册201中。 [5] 同上。

於“理”這個本體之中,森羅萬象均已涵蓋無遺;因而“理”對“事”的統攝就如同一根接一根的箭簇那樣貫注,沒有哪一個“事”(現象)不被他所貫穿。由此出發,正覺認為禪法是無所不在的,是“與乾坤同其覆載,與雨露同其霑濡,與草木同其生成,與水雲同其去就,與鬼神同其凶吉,與時序同其陰陽”的。為此,正覺引用《參同契》中的“事存函葢合,理應箭鋒柱(住)”來印證這一命題,進而就禪法的現象與本體之間的關係,援引《參同契》中的“萬物自有功,當言用極(及)處”來收束。

像這種引用希遷《參同契》開法的例子,在正覺的《語錄》中還有不少。例如:

上堂云:“體虛有照,鏡不對像而常明;用密無功,珠若在盤而自轉。夤緣莫能相結,生死不可相移。所以道:“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對(覩),

(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且作麼生得與麼相應去?“良久云:“物外獨騎千里象,萬

[6]

年松下擊金鐘。”[7]

在正覺這裏,禪法的本體是一種永恆而虛靈自在的屬性,無論禪者是否照察了它均如此;而對於禪法的運用卻又是綿密無間的,它便如同圓珠處在盤中自轉一樣。這種綿密圓融的禪觀,正是曹洞家風的特色所在,而其法脈源流則發自石頭,因此正覺在此援引希遷《參同契》中的“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對(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來總結。事實上,如何處理好明、暗這組對待,其中勢必牽涉到曹洞宗修學的關鍵:即如何做到“不犯諱”,以契禪法之中道。為此,正覺在上堂中奉勸學人:“深深處細細行,隱隱時密密覷”,“若能恁麼,徹根徹源,旁參回互,宛轉虛玄,不觸尊貴,機橫梭度,針露線穿”。剋實而言,曹洞禪法的深密處正好是偏正回互的禪學思想,而這一思想的理論源頭又是來自於石頭希遷,因而舉揚希遷《參同契》的禪觀,對於闡發曹洞禪法無疑是會相得益彰的。

誠然,正覺的舉揚希遷禪法,其目的不外乎是要尋找曹洞宗的思想源流,從而更好地弘揚曹洞家風。對於曹洞宗風,正覺的舉唱是不遺餘力的,他除了對曹洞宗的五位禪法逐一作頌詮釋之外,還將芙蓉道楷所提出的“借功明位”與“借位明功”等法門一一作頌。另外,根據《寶鏡三昧歌》中“銀盌盛雪,明月藏鷺;類之不齊,混則知處”的思想,正覺提出了“三種蘆花”之說,應當算是對曹洞宗門庭施設作了全新的闡釋。對於五位禪法的逐一作頌,在此前的曹洞宗師亦曾有之,甚至臨濟宗的禪師(如汾陽善昭、慧洪覺範等)也對五位禪法有所舉唱。這也充分說明了曹洞宗的五位禪法雖然幽玄至極、圓融至極,但其玄妙處仍為禪林所公認,如果要登禪法之峰巔,自然也少不了要體證曹洞家的“兼帶”一位。

在這裏,我們姑且撇開正覺對曹洞家法的“五位君臣”、“五位功勳”、“五位王子”、“四賓主”(與臨濟不同,為賓中賓、賓中主、主中賓、主中主)的偈頌,單就他採用曹洞五位禪法接機的作略來作些討論,便可見出其弘揚祖師家風的功績。在《嘉興藏》三二冊,載有正覺採用“五位”家風接機的事略,今錄如下。

僧問:“如何是正中偏?”師曰:“雲散長空後,虛堂夜月明。”“如何是偏中正?”師曰:“白髮老婆羞看鏡。”“如何是正中來?”師曰:“霜睂雪鬢火中出,堂堂終不落今時。”“如何是兼中至?””師曰:“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何是兼中到?”師曰:“夜明簾外排班早,空王殿上絕知音。”[8]

從以上接機因緣可見,學人就曹洞宗的“五位君臣”逐一提問,而正覺則一一回答,他們師徒正好把曹洞家風舉揚。學人從初入道時的“雲散長空後,虛堂夜月明”,至“夜明簾外排班早,空王殿上絕知音”的洞宗最高境界,其間禪修的次第了了分明。對於洞宗的這一系列 [6]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1,《大正藏》卷48頁13下。 [7]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4,《大正藏》卷48頁41中。 [8] 參見《宏智覺禪師語錄》卷4,《嘉興藏》冊32頁198中~下。

搜索更多关于: 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 的文档
绍洞宗祖业,立默照家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u9574ifpz58u602wq4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