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XMSM201700064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课题名称:基于2.5+0.5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签章 )
填表日期: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一、数据表
课题名称 (限20个 字以内) 基 专 于 2.5+0.5 的 业 人 性别 才 中 培 职 养 电 模 子 式 商 研 务 究 负责人姓名 行政职务 出生日期 专业职务 联系电话 (单位) (手机) 电子信箱 所属系统 D 预计完成时间 学科分类 E 所属系统:系指申请人单位属性,请填写选项字母,限报1项。A.教育行政部门;B.教科研训机构;C.市直属高职院校;D.中职;E.中学;F.小学;G.幼儿园;H.特殊学校;I.其他 学科分类:系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请填写选项字母,限报1项。A.综合(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管理、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教育、终身教育);B.教师专业发展;C.德育;D.高等教育;E.职业教育;F.语文;G.数学;H.英语;I.物理;J.化学;K.政治(品生、品社);L.历史;M.地理;N.生物;O.心理;P.信息技术;Q.音乐;R.体育;S.美术;T.综合实践;U.科学;V.幼儿教育 二、课题组主要研究成员的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1
研究专长 工作单位
三、课题主持人主持过的区级及以上课题或作为核心成员承担过的市级及以上课题
课题名称 批准单位 批准 时间 主持人/成员 四、课题组主要成员主持过的区级以上重要研究课题
主持人 课题名称 批准 单位 批准 时间 完成 情况 五、课题主持人和主要成员近三年来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课题形式 1
发表刊物或 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六、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2.5+0.5”模式:是学生前2.5年在校学习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技能等,最后0.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习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基于“2.5+0.5”模式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是研究中职学校由“2+1”学制模式转变为“2.5+0.5”学制模式后,电子商务专业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评述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对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中还提出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人才培养模式。此项政策在2013年入学的新生中实行。这在全国是首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随着中职"2.5+0.5"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国内职业院校的学者相继开展各个专业在新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的设置,大多是从学时分配、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以能力为本位指导思想,从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当前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调整和处理。通过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试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2.5+0.5”模式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 本课题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借鉴其他中职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提炼与归纳出的基于“2.5+0.5”模式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架构解决了我校即将由“2+1”学制模式向“2.5+0.5”学制模式转
1
变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需求。合理有效的培养模式可供更多的专业借鉴,从而进一步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机制,推进学制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学制模式的转变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学制模式转变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我们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将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为此,我们围绕下列子目标开展课题的研究: 1.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职业标准。 2.通过研究与实践,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3. 通过研究与实践,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建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采用“大专业,活模块”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模式,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 通过研究与实践,改革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评价模式,建立社会参与、企业为主、校内外表现结合的评价体系。 5. 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提高毕业班学生的就业率,而且大多能按国家职业标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6. 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宗旨,依据学校定位、软硬件条件、以及近年来教学改革成果,力求反映时代的特点,体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下,开展基于“2.5+0.5”模式的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完成新学制模式下,服务于海西中小企业一线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完善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尝试实施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引入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设计与工作指导。经过职业活动分析和专业定位,明确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研究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专业实训、顶岗实习、实训中心建设和就业等问题。改革评价模式,建立社会参与、企业为主、校内外表现结合的评价体系。为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和海西中小企业提供符合其一线需求的专业人才。 2.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优化的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强化了专业基础课和专门化课程的联系,使学科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协调,使学生更易接受,更有兴趣学习,而且突出了专业的特色,保持了课程的先进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建立“现代学徒制”合作机制,采用“大专业,活模块”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基本结构模式,尤其是增加电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