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两人的记录,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近,所成的像越______。他们通过比较B点、H点的成像情况发现,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还与透镜的______有关。
(3)两人共同分析了A、B、E和F点的成像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4)小华在进一步分析了自己的记录后,认为应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10cm附近,多观察几次成像的情况,才能更好的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同时他建议小林也在他自己所选的______点与______点之间再做几次实验。
第6页,共22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
AB、地面上的发射架、指挥楼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以发射架、指挥楼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C错误;
D、长征三号火箭发射时,长征三号火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以长征三号火箭为参照物,“地面”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答案】B
【解析】
解: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吼叫声在几千米之外都能够被听见,这是由于吼猴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故选:B。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
本题考查学生对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 3.【答案】A
【解析】
解: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手影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正确; B、猫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第7页,共22页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C错误; D、通过玻璃看铅笔,铅笔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不同的现象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学习中要注意区分,并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4.【答案】C
【解析】
解: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从重心起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即为其重力的示意图。故只有C图正确。 故选:C。
重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即从力的作用点(重心)起,沿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在箭头附近标出重力符号G。
本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牢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
解:A、踢出后草地上滚动的足球,其运动方向不变,但速度不断减小,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A错误。
第8页,共22页
B、从树上缓缓飘落的叶子,其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所以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沿直滑梯匀速下滑的小孩,其运动方向不变,速度不变,所以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故C正确。
D、游乐场匀速旋转的木马,其速度不变,但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①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有两种:①静止状态;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速度快慢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只要是速度的大小或者物体运动的方向都发生改变的,都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该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状态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方向。明确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答案】B
【解析】
解:手通过绳子提着篮球,篮球受到地球的重力和细线的拉力,因此受到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绳子。 故选:B。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前一个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后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本题关键是要明确力的概念,能说出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注意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7.【答案】A
【解析】
第9页,共22页
解:A、塞入硬纸片后,使门与门框之间的压力增大,因此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
B、体操运动员比赛时手上涂抹镁粉,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C、卫生间防滑地砖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D、冰雪路面行驶的汽车车轮上安装上防滑链,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故与其它三种方法不同的是A。 故选:A。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本题考查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摩擦力问题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解答此题类问题时要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 8.【答案】D
【解析】
解:分析五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25.28cm这个数据与其他四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保留到小数点后面两位。 则物理课本的长=故选:D。
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减小长度测量时的误差我们常采用取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得出最后结果时,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应与原测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5.82cm。
第10页,共2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