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甲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______________,反面是______________。
9. 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黄生借书说1
一、 加点字词解释
(1)授以书而告之( 把 )(连词)(代词,指代黄生) (2)非独书为然( 只是)(是)( 这样) (3)若业为吾所有( 如果)(已经)
(4)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 搁起来)( 姑且)(等待)(他日)(罢了)
(5)归而形诸梦( 之于 )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 那么 )( 本来 ) (7)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和父亲 )(儿子和孙子 )(不用说,不必说 )
(8)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那人 )( 勉强 )(借来) (9)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忧惧的样子)( 停止) (10)家贫难致。( 得到 ) (11)故有所览辄省记。(所以 )( 就 )( 记 ) (12)其切如是。( 迫切 ) (13)通籍( 指做官 ) (14) 而少时岁月为可惜也。( 值得珍惜 ) (1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有)(把书公开,慷慨出借)(类似 )
(16)使与书俱。(一起 )
(17)汗牛塞屋( 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汗,使??流汗 ) 二、 句子翻译
(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_________________ ___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俊异日观云尔。”
____________ ______
(4)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有几?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6)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7)为一说,使与书俱。
(8)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文集》,作者是清朝(朝代)的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2、 “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课题的“说”是_说说意思。 3、课文为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2)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3)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4、课文第2节主要论述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去读。(“书非借不能读”)。作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书,好不容易借来了,担心着别人催着要还,因而就会抓紧时间去读。课文第3节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5、 与本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汗牛充栋;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藏书或著述极多。
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用原文回答)
7、作者“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是为了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8、引文中作者把自己少年时读书的遭遇与黄生的读书遭遇相对比,表达了作者把书公开慷慨出借,是黄生的幸运,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的意思。 9、选文中“随园主人”的主要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文中“予之公书”
和“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分别是“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为一说,使与书俱。”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黄生借书说2答案
答案:1. 袁枚;随园老人 2.⑴fú、qiǎng⑵zhuì⑶shào⑷hào 3.⑴交给⑵更不用说⑶这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⑷像我⑸写作 4.⑴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及时地阅读。⑵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⑶做官以后,花去官俸买回书来,满满地堆了一层,白色蛀虫和灰丝,常常沾满书本。⑷懂得借到书的幸运与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快。 1.作者用心良苦,不仅以此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2.既唤起共鸣,又勉励告诫黄生。(意近即可) 3.要珍惜并好好利用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年轻时光认真学习。 9.⑴之于⑵就⑶值得珍惜⑷在一起 4.⑴汗牛塞屋??子孙弃者无论焉。⑵若业为吾所有??云尔。 4.勉励黄生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 5.以类似的经历勉励黄生珍惜机会,专心读书;告诫黄生读书年华一旦过去,以后很难读书。 6.宽慰黄生不以借书为耻,更以此勉励黄生专心读书,珍惜读书的机会(并尽快还书)。
5. (1)(参见课文注解①) (2)叙事兼议论;说说。
(3)吾,余,予;尔,汝,子。 (4)“书非借不能读”①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②藏书者和借书者不同心理的对比;③作者过去和现在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6. 作者的遭遇是“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黄生则是“予之公书”,“生固幸而遇予”。
7.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8. 正面是幼年在借书不得后求书愈切的心理支配下,读书效率很高。反面是做官后藏书不少反而不读书。 9.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
10. 略(参见译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