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后,各教研组集中评课研讨,我们与不同学科教师分别座谈,引领教师们提出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深入课改之中的教师们很容易就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也特别尖锐。如:如何尽快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提问可以有哪些切入点;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重点不突出怎么办;学生提不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后由老师代为提出,这样是否又会回到传统的课堂习惯上去;因为时间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小组学生参与度不够均衡,合作不主动应该怎样处理等。 教师们一边提出着问题,一边积极地解决着问题。找到方法后就再接着实践。以语文学科为例: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非常琐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已经能逐渐向主要问题靠拢。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自主探究,填写自学报告,其中包括提七个以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呈现这些问题,共同遴选主要问题后交由学习小组讨论,小组的发言人再将本小组的见解展示给大家。 在由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回到理论的反复试验中,教学模式的理念、环节、精髓慢慢的渗透进教师们的思想,被吸收内化而成为教师们的思维习惯。而此模式也渐渐地成熟和完善,直至在全校所有学科中付诸实施。
二、 实施模式,成绩斐然.
2012年全校教师推广、实施本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绩。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一学年后试验班级及格率优秀率各自上升了4个百分点;2013年中考,我校
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市中考双状元均为我校学生,包揽全市前三名,前十名三中占八名,前五十名三中占27名,前百名三中占57名。
本模式经辽宁省教育科学管理协会专家组审核后,验收合格。 可以说,“问题·新解”高效课堂模式符合三中大班型的特点,符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标要求。同时,它是经过教师思考,得到教师内心认可的模式。实践证明,对于先进的教学经验,不可盲目地模仿、完整地照搬,而要对之进行提炼、改良,使之符合自己地区、学校的特征,只有这样它才不会昙花一现,而将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作者: 于泽光 联系电话:131341024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