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身的原初意义:中华古礼的原型

文身是我国东夷南蛮百越的古俗,东夷南蛮进入华夏,其原来的文身与古礼和风俗的关联已在五帝时代与华夏的融和中渐渐消失。而百越之地的吴在殷商末年,越在春秋末年仍以文身为俗。《墨子?公孟》曰“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这里“剪发文身”是用来治国的,不仅仅是风俗,而且是礼。墨子讲越国的“剪发文身”,是与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用“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的“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相比较的。这时,东面的齐,南面的楚都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在越,仍是剪发文身。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能与春秋时代的齐、晋、楚三国之礼并行且与之一样达到“其国治”的政治和社会效果,在于越国之礼虽然外在形式不同于三国,但在内在核心上却与之相同。从内在核心上讲,“剪发文身”这一源远流长的古礼,具有与其它古礼一样的三大共同点:

第一、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身之所文的,是类似于图腾理论所讲的图腾。既是氏族部落之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史记?周本纪》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害。”文身关系到百越诸族的根本观念。

第二、文身具有百越诸族的成人礼的作用。《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这是从冠笄之礼的角度讲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的不同。冠笄之礼是中原诸族的成人礼。男子成年行冠礼,头上戴冠,以冠束发。女子成年行笄,用笄束发。百越诸族则是剪断头发而形成符合越礼的发式。中原成年之礼,不仅是冠笄,还有相应的服饰,同样百越的成人之礼,不仅要断发,还要拔牙、漆齿、文身。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意味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氏族、文化)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第三,文身作为礼的重要功能是对人的等级差别进行外观感性上标识。《墨子》讲的越王用“剪发文身”之礼以“治其国”,越礼与华夏之礼一样,其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黎族规定奴婢不得纹面:“惟婢获则不刺面。”《礼记?乐记》讲,“礼”的最大功能在“别”(区分)。《荀子?礼论》讲了“别”就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如果说,文身作为一种古礼,最初是平等性的图腾观念,然后有从生理上对人进行分类的成年礼,社会的再进一步演化,就会提升到别贵贱的等级标志。从越王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文身已经演进到别贵贱的功能了。

1

文,这种在身体上刻缕图像的行为,使自然之人变成社会之人和文化之人。文身是在仪式(原始古礼)中进行的。是仪式使文身具有了神圣性,同时文身之人在仪式中获得的神圣使之成为仪式的核心。

正是文身古礼内蕴着与后来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

(摘选自《新华文摘》2015.1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身古俗到殷商末年仍然在百越之地的吴、越流行,而且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还将它作为治国之

礼用来治理国家。

B.齐桓公用“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之时,南面的楚页进入到以衣冠为礼的阶段,而只有

在百越,仍以剪发文身为礼。

C.文身图案与氏族的根本观念紧密相关,往往既是氏族部落的祖先,又是氏族成员的保护神。例如,

常在水中的越人“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D.百越诸族的文身古礼按照社会、文化、观念的要求将人的自然之躯作了改变,使自然之人变成社

会之人和文化之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越的剪发文身之礼与中原华夏之礼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人进行等级区分。按照荀子所说,

这种区分就是让“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B.从越王勾践的剪发文身而使越国大治看来,在那时越国的文身古礼已经从最初的在生理上对人进

行分类的成年礼演进到贵贱的功能了。

C.古代百越诸族成人礼中的文身,是成人礼中最重要的一项。在那时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

身份认同,才标志作为社会(氏族)人的完成。

D.因为文身古礼蕴涵着与后代精致化中华之礼同质的三大功能,所以“文”才最后演进成为中华之

礼和中华之美的核心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国的“剪发文身”之礼,与齐、晋、楚三国以衣冠为礼一样能达到“其国治”的政治效果,是

因为两种礼的内在核心是相同的。

B.从《淮南子?齐俗训》:“中国冠笄,越人劗发。”我们看到古代中原地区与百越地区成人礼的不同。

中原各族男子成年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

C.百越地区古代的成人礼要断发、拔牙、漆齿、文身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仪式,才能够从外观感性上

识别人的等级差别。

D.到了宋代,诗人范成大还在《桂海虞衡志?志蛮》记载:“惟婢获则不刺面。”这也说明了“文身”

有对人进行等级区分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

陈文,字安简,庐陵人。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命进学东阁。秩满,迁..侍讲。景泰二年,阁臣高谷荐文才,遂擢云南右布政使。贵州比岁用兵,资饷云南,民困转输。文令商贾代输,而民倍偿其费,皆称便。云南产银,民间用银贸易,视内地三倍。隶在官者免役,纳银亦三之,纳者不为病。文曰:“虽如是,得无伤廉乎?”损之,复令减隶额三之一。名誉日起,迁广东左布政使,母.忧未赴。 .

英宗即复位,一日谓左右曰:“向侍朕编修,皙而长者安在?”左右以文对,即召为詹事。乞终制。..不允。入侍东宫讲读。学士吕原卒,帝问李贤谁可代者,曰:“柯潜可。”出告王翱,翱曰:“陈文以次当及,奈何抑之?”明日,贤入见,如翱言。

七年二月,进礼部右侍郎兼学士,入内阁。文既入,数挠贤以自异,曰:“吾非若所荐也。”侍读学士钱溥与文比舍居,交甚欢。溥尝授内侍书。其徒多贵幸,来谒,必邀文共饮。英宗大渐,东宫内侍王纶私诣溥计事,不召文。文密觇之。纶言:“帝不豫,东宫纳妃,如何?”溥谓:“当奉遗诏行事。”已而英宗崩,贤当草诏。文起夺其笔曰:“无庸,已有草者。”因言纶、溥定计,欲逐贤以溥代之,而以兵部侍郎韩雍代尚书马昂。贤怒,发其事。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数纶罪逐之去。

成化元年,进礼部尚书。罗伦论贤夺情。文内愧,阴助贤逐伦,益为时论所鄙。三年春,帝命户部尚..书马昂、副都御史林聪及给事中潘礼、陈越清理京营。文奏必得内臣共事,始可铲除宿弊,因荐太监怀恩。帝从之。《英宗实录》成,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四年卒。赠少傅,谥庄靖。

(节选自《明史·陈文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

因数纶/罪逐之去/

B.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因

数纶罪/逐之去/

C.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

因数纶罪/逐之去/

D.是时宪宗初立/纶自谓当得/司礼气张甚/英宗大殓/纶衰服袭貂/帝见而恶/之太监牛玉/恐其轧己/

因数纶罪/逐之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B.“母忧”即母亲去世而持丧。古代父母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称“丁忧”。有时朝廷根据需

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

C.“终制”既可指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又可指死者生前对丧葬礼制的嘱咐。文中用的是第一个意

思。

D.“衰服”指丧服。李密《陈情表》中说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即指按亲属关系的亲疏规

3

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三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文,颇负才学,科考顺利。因内阁大臣高谷举荐,被提升为云南右布政使。任职期间百姓被运

输打仗所需物资所困扰,于是他命令商人代替百姓运输,而百姓加倍补偿商人的运费,深得人心。 B.陈文在学士吕原死后,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任学士。因为当初李贤反对他入内阁,所以陈文入内

阁后,声称自己并非李贤所荐,并多次阻挠、反对李贤,而与侍读学士钱溥交往过密,常一同饮酒。

C.陈文借住处之便秘密监视了钱溥与王纶,知道他们定下了想逐出李贤用钱溥代替,还要用兵部侍

郎韩雍代替尚书马昂的计划。英宗病逝之后,陈文说出了王纶与钱溥的阴谋,李贤愤而高发其事。 D.陈文认为一定要有内臣参与清理京营一事,才能够铲除长期以来的弊病。他推荐太监怀恩,与户

部尚书马昂、副都御使林聪和给事中潘礼、陈越一起共同处理此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侍朕编修,皙而长者安在? (2)文内愧,阴助贤逐伦,益为时论所鄙。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②。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

【注解】

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杯流放和投江之处。

③鼓鼙声: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8.“”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6分) 9.此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 ”两句,展现了想象中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 (2)《卫风·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亮丽容颜的两句诗是“ , ”。 (3)杜甫《登高》中高度概括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生活的诗句是“ , ”。

乙选考题

4

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v2xs84w5g7b3ee98nf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