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图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图。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识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瞧,他来啦!(课件出示孙悟空及金箍棒的形象)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大可以变小。生活中也有许可以放大或缩小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的“巨人”与淘气的图片)
师:在这些放大或缩小的现象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明白了。(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 1.图形的放大。
师:为了帮“巨人”设计教室,需要将我们的教室放大,因为“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身高的比是4:1,所以设计教室时,要按相同的比放大。 师:(课件出示格子图)如果用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的教室,你能按4:1的比帮“巨人”画出教室吗?
师:题中的4:1是什么意思?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表示把图形放大到原来的4倍。
生2: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4倍。
根据刚才的交流,让学生自主画出放大后的长方形,再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生:长方形的长是6格,放大到原来的4倍后,要画成24格;宽是3格,放大到原来的4倍后是12格。先画出一组邻边,再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另一组邻边,就画成了放大后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独立画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亲历把图形放大的过程中加深对图形放大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把图形放大的方法。画图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画法,先画一组斜边,或先确定各顶点……这自然给同伴以启发,带给学生相互欣赏的喜悦,也带给师生成功的欢乐。
小结:图形按比例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后,所得图形的形状不变,图形中的各个角的大小不变,各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打印版
边之间的比不变,围成图形的各边长度和图形的大小都发生了变化。 2.图形的缩小。
自学教材第24页下面的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1)怎样理解1:47
(2)确定缩小后三角形大小的是哪几条边? (3)将缩小后的图形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实践探索。放手让学生凭借把图形放大的经历和体验,去思考按1:3缩小的意义,并独立画图,交流画图方法,观察并发现规律……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不但形成了技能,而且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整个过程都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变化的特点。
师:同学们完成了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任务,并发现了其中图形变化的特点。
请同学们比较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变化,试一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你们的发现。
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听,商量一下。
生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缩小,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生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同学们不仅总结了把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方法,还概括出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变化特点。即,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板书) 三、拓展应用
师:孙悟空能把金箍棒任意变大变小,老师的电脑里有一张孙悟空的图片,谁能操作鼠标将它放大和缩小?
一个学生通过拖动鼠标放大和缩小孙悟空的图片。
师:大家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知识。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把物体放大和缩小的现象。(课件出示:同一款式大小不同的服装、锦绣中华微缩景观、微雕工艺品、建筑设计图、新建楼盘的微缩沙盘等)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运用按比例放大和缩小图形的知识,你们同样可以创造出更新鲜、更有趣的物品,我们的生活也将在你们的创造中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不变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大小变了 放大和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