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水工程施工与管理教学课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7 23:15:2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四课时单元:

1.本单元教学内容: 1)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 2)施工排水的任务及方法 3)明沟排水

4)概述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5)轻型井点

2.本单元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绘图表达; 3.本单元师生活动设计:

1)语言生动,提问思考;

4.本单元讲课提纲、板书设计(或电子教案): 附后

5.本单元作业布置:

24

附:讲课提纲——第四课时单元

第二章 施工排水

第一节 概述

一、地下水的影响——简述

1、使施工条件恶化。

2、易产生流砂、塌方、滑坡、基地隆起、冒水、管涌、土体变松、地基承载力下降。 3、含水土层施工的扰动,会使地基承载力下降。 二、施工排水的任务——重点

1、排出土层中的自由水——重点是潜水,而不是承压水 原因:1)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顶板以上~地面一下。

特点:有个自由水面;水量受当地气候影响;水量可预计。

2)承压水——两个稳定隔水层顶板之间。

特点:无自由水面;水量受当地气候影响小甚至无影响;水量不可预计。

3)一般情况下,构筑物、管道埋深都比较浅,大都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顶板以上。 2、排出地面的地表水——重点是施工用水、生活用水。 3、排出地面的雨水、雪水等。

三、施工排水的方法——简述

1、明沟排水——把流入沟槽或基坑内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雨雪水,引入(通过排水沟、渠或管)到集水井中,然后由水泵抽走。

2、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在开挖前,预先人为地把地下水位降低到工作面标高以下,使沟槽、基坑处于干槽施工的条件下。

第二节 明沟排水

一、基本方法——简述

(一)、明沟地面截水

1、 作用:排出地面的雨雪水、地表水 2、 方法:1)筑堤排水 2)排水沟截水 (二)、明沟坑内排水 1、组成:

1)排水沟——断面尺寸及条数:视地下水量、施工情况而定,一般≥300×300。 位置:坑底四周或中部,槽底中心或两侧。 坡度及坡向:3~5%,坡向集水井。

2)集水井——断面尺寸及个数:视地下水量、施工情况而定,尺寸一般≥1000×1000。 深度应满足水泵的要求并比排水沟低0.5~1m。 每30~40m设置一个集水井。

应封底、强化井壁,防止塌方、管涌。

位置:设在地下水来水的一侧。

3)水 泵——型式:潜水泵、普通离心泵、污水泵或泥浆泵。 流量:一般为1.5~2倍的涌水量。

25

扬程:视井内最低水位到排出点的高差而定,并考虑足够的水头损失。 运行:清除井底淤泥、保持必需的存水深度,以维持水泵的正常工作。

二、总用水量计算——自学 同学们自学。 三、适用范围——简述

1、 少量地下水的排出或带粘性土的地下水排出。 2、 坑、槽内地面水、雨雪水的排出。 四、优缺点——简述

1、 简便、经济,排水效果较好。

2、 不能消除流砂现象,不能完全避免槽底被搅动。对砂性土不适宜。 3、 要求槽壁须有较缓的边坡或支撑,以免坍塌。

第三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一、概述——简述

(一)、概念

在含水层内钻井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当开挖体积处于漏斗状范围内时,形成稳定的降水漏斗,此时就消除了地下水对施工的影响。该状况一直持续到地下工程施工全部结束时,才停止抽水,恢复地下水位的全过程称为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二)、方法

见表2—3,Pg 69。共5种。显然,离不开“井点”二字,因此,又称井点排水法。 (三)、优缺点

1、施工时,能保证坑、槽底干燥;保证地基强度;防止流砂现象;增加边坡稳定性。 2、投资高;管理不便。

二、轻型井点——重点

(一)、适用条件:见Pg 68。

(二)、系统组成:

由井点管、弯联管、总管、抽水设备等组成。 1、地下水流程

地下水 井点管 弯联管 总管 抽水设备 排出 2、原理

通过抽水设备吸水端,使总管、弯联管、井点管造成真空,使地下水进入系统由抽水设备的压水管排出。

3、系统设备:

1、井点管——包括沉砂管、滤网、滤管和直管。

沉砂管——位于滤管下方,长约0.5~1m,直径同滤管。底部设管堵封闭。

滤网——其孔径大小应使滤网外形成天然过滤层。太小,会堵塞,太大,会使抽出水中含土颗粒量太多,影响土层构造,出现土层下陷。

滤管——直径:38~55 mm;长度:0.9~1.7m;设有梅花型布置的小孔,孔井12~18 mm。 直管(连接管)——下连滤管、上连弯联管,直径同滤管、不开孔,长度视埋深定,一般6~9m。 各管之间一般采用丝接或焊接方式连接。

2、弯联管——是井点管与总管相连的柔性短管。上设阀门,长约1~1.5m。常用塑料管、橡胶管、金属管或有机玻璃管制成。采用法兰、管箍、丝接等方式连接。

3、总管——总输水管(总吸水管),上设三通口以连接弯联管,间距为1或1.5m。管间用法兰连接,并有一定的坡度坡向井点管。

26

4、抽水设备——目的:使井点管附近至总管产生较大的真空度。 1)自引式:用离心泵直接自总管抽水。 特点:地下水降落深度仅为2~4m。

适于:地下水位高,要求降水深度不大的工程。

2)真空式:用真空泵-水泵联合机组抽水。见图2—5,Pg 70。 特点:地下水降落深度为5.5~6.5m。

适于:地下水位高,要求降水深度不大于5m的工程。 3)射流式:用离心泵-射流器联合抽水。见图2—6,Pg 70。 特点:地下水降落深度可达7~9m。

适于:地下水位高,要求降水深度不大于8m的工程。 (三)、系统设计:

已知:降低地下水位的范围。

条件:地质剖面图(了解含水层厚度、不透水层厚度、地下水位线高程等)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含水层土颗粒组成、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等) 抽水试降报告(了解井位、井径、滤水管所在土层等) 井点系统设备性能等资料。

设计:平面布置——井点数量、间距。 高程布置——埋设深度。 抽水设备选用——涌水量。 1、平面布置:

原则:① 应将所需降水范围都包括在围圈内,尽可能布置成环状; ② 首先,应布置在地下水流的上游侧,布置应简洁。

③ 应设若干个观测井。——基坑中心、总管末端、局部挖深处; ④ 井点管距离基坑、沟槽的上口边缘≥1.0m处; ⑤ 抽水设备应居系统的中部。

1)单排布置:

适用于:基坑:B<6m,降深≤5m;沟槽:B<2.5m,降深≤4.5m 。 2)双排布置:

适用于:基坑:B≥6m,降深>5m;沟槽:B≥2.5m,降深>4.5m。 2、高程布置:

1)井点管埋深:见2—3式,图2—7,Pg 71。 2)总管埋深:埋设高程应接近原地下水位线。

③ 应设若干个观测井。——基坑中心、总管末端、局部挖深处; ④ 井点管距离基坑、沟槽的上口边缘≥1.0m处;

3、总涌水量(Q)计算:

我们知道,井点系统是由若干个井点管(单井)组成,根据裘布依公式可计算出各单井出水量。Q单=1.366K(H2-h2)×

lg1Rr0

由于各单井间相互干涉(间距较小,≤2m) 故:Q≠∑Q单 ,且Q<∑Q单

在工程上,为了应用方便,把井点系统看成 假想的环形闭合圈,当作一口大口单井来计算。从 而简化地求出总用水量Q

r0 h H R 27

搜索更多关于: 水工程施工与管理教学课程 的文档
水工程施工与管理教学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vuzo0eymb0h1ll029w2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