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文本解读及举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9 18:24: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俗的,而是由此带出故事情节,或者本身就是人物活动、性格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上的生活化和风俗画在3—6节已体现,特别是风俗画带出情节尤为突出。小说开头第1、2节几乎全是讲风俗(也叙述了老船夫一家的往事和顺顺一家的为人),讲了很久,第3节继续讲风俗,讲端午节种种习俗,讲到末了,才带出情节:翠翠在回想第一年的端午节(那一年的端午她巧遇了二老,但小说此时没有点破)。第4节的前半部分继续讲端午风俗,讲吊脚楼风俗,讲到该节的一半才又带出情节,这是故事的真正开端,即翠翠巧遇二老,并且知道自己误解了二老的好意,既害羞又不由心动,朦朦胧胧的爱情出现了。第5节开头讲中秋节风俗,由此又带出情节:翠翠觉得中秋再热闹都不如那年的端午“甜而美”,那年的端午她巧遇了二老,因此第二年端午她又同爷爷一起进城过节,私心是想去会会那位尚未看清模样的二老。结果,不巧未遇二老,又不巧遇上大老,还不巧被大老看上,爷爷又不知就里,乱点鸳鸯谱问她愿不愿嫁给大老。矛盾出现了,曲折、复杂乃至不幸的爱情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第6节几乎都在讲风俗,其中的过渡风俗同时就是爷爷、翠翠和边城人充满善的生动写照;另一婚嫁风俗又带出了情节,爷爷话里有话又引动了翠翠微妙、难言的心思。

以上散文化的两大方面,生活化、风俗画,特别是风俗画,练习三第3小题都提到了。

(3)语言特色。除了其看上去很质朴、看上去又很有文采的别致、美丽的语言外,最重要就是话里有话的大量的、巧妙的运用。第3—6节已极明显体现了,特别在第5节里祖孙俩关于顺顺一家、鸭子、清浪滩的对话,练习二的四道小题就是为此设计的。

以上分析表明,课本设计的三大练习比较全面涵盖了《边城》的艺术奥秘,不说是相对最好也是几近于相对最好的解读的体现。我们可以依托它们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转换,凭借这一“桥梁”到达好教学乃至相对最好教学的彼岸。可以有二种做法。

一是按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的要求,通过指导阅读、解读节选进课本的第3—6节,引导、指导阅读《边城》全文。设计如下探讨、引导题:

(1)练习三第3小题说:“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这散文化倾向的主要一个意思就是写了很多风俗画,好像在写散文,其

实是通过风俗描写带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那么,课文中表现在哪里?即爱情何时开始?这爱情今后可能出现麻烦(矛盾、曲折,甚至不幸)有无端倪?探讨完后,告诉学生:《边城》总共21节的全文中有很多这样由风俗带出情节,使人不知不觉进入故事的“轻松”描写,与情节紧张、冲突尖锐、戏剧化强的小说很不一样,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

(2)课文中的第5节写到:未遇二老却遇大老,麻烦又被大老爱上,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全书中曲折的爱情故事又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造成?第5节写到爷爷不明翠翠的心思,乱点鸳鸯谱,这又会不会使翠翠的爱情故事更复杂、更曲折?是不是练习三所问的悲剧原因?欲知最后的结果,且看全书。

(3)第6节的过渡情景里的人们美不美?第3——6节所涉及的顺顺父子三人的为人美不美?告诉学生,如此美的故事全书到处都是。这是否就是练习一、练习三里说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一种优美健康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4)练习三第2小题问:那样善良、纯真的边城人,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是悲剧?(可同时介绍沈从文的“一切充满了善,到处是不凑巧”的原话)究竟他俩的爱情会不会成为悲剧?原因又是什么?要看全书,方知端底。并提醒学生,读完全书,也不一定马上明了,有人认为“不幸”的可能更大,有人则持相反的态度,你读后会怎么看?读完全书你是否会感慨万千?是否会有“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深深的祝愿?

(5)按练习二的要求,品味、分析翠翠与爷爷对话的“话里有话”之妙,告诉学生,全书到处都是,值得细细品读。

二是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边城》全书,(1)然后参照上述的探讨题,集中讨论作为全篇缩影的第3—6节。(2)像绪论章介绍的黄玉峰的上法,集中讨论“不凑巧”,探讨该悲剧的内涵及其原因。 9、《前赤壁赋》解读

(全文发表于赖瑞云主编《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前赤壁赋》解题: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给他这种精神支柱的是“物与我皆无尽”、“造物者无尽藏”的观点。——朱注42:无尽藏,佛家语,无尽宝藏;造物者即天、宇宙、自然界。

《赤壁赋》除了宋代文赋这一艺术形式外,至少还有三个形式特征起作用。

一是众所周知的“主客问答”结构,这是汉赋以来就有的赋体的传统手法,此主客对话正便于作者借此议理。

二是情、景、事、理四者交融,且议论风生(朱东润语),以理取胜,如果不是那最后说出的“变与不变”的“物与我皆无尽”,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造物者无尽藏”的旷达深刻的哲理,《赤壁赋》就列不进最有光芒的千古经典之列,这就是康德、李泽厚、孙绍振等讲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出的,审美的最高境界是智慧、思想带来的愉悦(《文本解读》第二章第三节);而不是许多一般化的解读、评论说的是“侧重抒情”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献”。

三是虽总体为文赋,但杂以两两相对的俳句,且类似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咏叹句式,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共有20多句,密集时是一连4句,乃至一连10句连续推出,不仅增强了抒情音乐感,而且篇中的议论风生正是借此推出的(即客曰:“……驾一叶之扁舟,……托遗响于悲风”连续10句咏叹句式所表达的人生短促的悲凉感叹、沉郁思索,及苏子应答时,“……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连续4句所展示的开阔思考、乐观情调);而《后赤壁赋》就只有2句是《离骚》式咏叹句。 10、《荷塘月色》解读

(要点发表于赖瑞云主编《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静”的心绪,进入了一个“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心态(文章中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独处的妙处”的自由心态),才能心无杂念、思无干扰地想象、品味出这美妙的荷塘月色,这非常精微的静、雅、幽之美。同时又“什么都可以想”,所以,可以想到“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为了形容这荷花白得耀眼而作此“妙想”的,即三句连续递进最妙——第一句:“正如一粒粒明珠”,觉得不够,再来一句:“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觉得还不够,又再加一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并且是“刚”出浴,如果只一句,或者次序颠倒,都没有这样“白”得晃眼的感觉不断递增的效果。所以,也就理解了4、5、6段之后的“忽然”想起那妖童媛女的风流古风,因为“什么都可以想”嘛。亦即写上这采莲赋的风流古风,一方面是散文的一

种“随机性”(由描写眼前的荷塘、荷花,想起古代的采莲古风);另一方面同样是暗含了这“什么都可以不想”又“什么都可以想”的“独处的妙处”的人生、生活哲理。全文就统一在这人生生活哲理上;“兴奋点”的荷塘月色4、5、6三段(点)与全文(面)的内在统一关系就在这人生生活哲理上。b、点面矛盾:我们说过,这4、5、6段的基础性甚至表现为删去它,文章就不成为《荷塘月色》,而删去别段,保留它,文章的名篇意义还能相对存在,既然如此,其他段有何作用呢?这就是点面矛盾。由此切入思考,同样可以理出“点面统一”中所述的人生哲理。(2)从三步法第二步第4条“可见矛盾”或第5条“隐秘的异样关联”切入分析。上述b切入点即此。还可由以下矛盾或隐秘的异样关联切入思考:其一,第一段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这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亦即平日无意于赏景,今晚想去赏景,而不宁静的心情是不适于赏景的,这是矛盾,即要想法把这“不宁静”排除,这就是隐秘的异样关联。于是第三段作出了回答:他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独处的自由的自己,是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己,是白天里一定要做、要说而现在都可以不理的自己,于是把这几天的不宁静排除了,进入了宁静的赏景境界。其二,光宁静还不能写出如此美景,还必须如作者宣称的进入“什么都可以想”的自由想象的、放手审美的情态;于是我们看到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样的越轨的、大胆的(什么都可以想),却又正如此才更有感觉表现出荷花之耀眼洁白的生动比喻。(3)上述诸切入点表明,作者心里的颇不宁静是可以暂时排除的烦恼心绪(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把它(不宁静)说成是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强烈愤激的重量级的坏心情,既与可排除难吻合,又与作者当时仅是政治上苦闷彷徨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史实不合。多元有界章节里就此做过分析,现上述诸切入点再次证明了这一点。(4)第4、5、6段的解读宜多用还原法、换词法。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的是挺举的圆圆舒展的飘动的荷叶,那锅盖也是圆的,也可以转动,干吗不能用此比,——不美;那比成美女的裙,如何?——美是美,却无圆圆舒展之相,无动感,因而唯亭亭的舞女的裙最为形象贴切。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换成“碧天里的月亮”,不贴切;换成“夜空中的星星”,洁亮度不够,是荷花白得耀眼,犹如星星亮得耀眼,使“夜空”变成了“碧”天。而且,形容这荷花白得耀眼,三句连续递进最妙——第一句:“正如一粒粒明珠”,觉得不够,再来

搜索更多关于: 文本解读及举例 的文档
文本解读及举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vva06ak399bpag891bi6tck19hpxv003h3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