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2019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4:40:5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主题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史料探究]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召开

史料 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情况表

届次 代表总数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人士274人(占22.3%) ①第一届 1 226人 668人(占54.5%) 第二届 1 226人 708人(占57.7%) 284人(占23.2%) 234人(占19.1%) 第三届 3 040人 1 667人(占54.8%) 565人(占18.6%) 808人(占26.6%) 284人(占23.2%) 无党派人士 注:①民主党派,指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党,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

思考 上幅表格反映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什么信息? 答案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史料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思考 根据史料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答案 (1)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2)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3.政治协商制度

史料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5 -

注:①提出的背景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党派的性质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思考 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目的是什么?人民政协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案 目的: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变化:由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变为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责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史论形成] 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1.区别

项目 人民政协 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民主(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性质不同 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我国的国家机构 人民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职能不同 督和参政议政 使的其他职权 政协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不监督权不同 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产生方式不同 2.联系

(1)两者都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名家论史]

观点:“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耐斯比特

导读:史料表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史料探究]

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 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人大监督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的免、决定和最高监督权及应由它行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立法、任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 - 6 -

1.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注:①表明了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

思考 史料中体现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史料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

注:①民族自治机关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同级相应地方国家机关职权并同时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

思考 依据史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

答案 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 3.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史料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把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安定祥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史论形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 1.特点

(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3)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 7 -

①①

2.优越性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课堂小结

知识网络 答题术语 1.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1.(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是在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

- 8 -

最新2019高中历史 第6单元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考试必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wa9l7mmuc3gznb0gt563y3j84vsq000afa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