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系统的指标主要有:可控性、可观测性、鲁棒性、控制精度。 2.海因里希事故法则:1:29:300 (死亡、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 3.生产安全事故四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重大事故(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经济损失);较大事故(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一般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
4.事故调查应遵循的原则:1)实事求是,尊重科学;2)“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职工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3)公正、公开原则;4)分级管理的原则。
5.危险源与隐患的区别:过量的能量和危险物质存在的装置、设备、设施和场所就是“危险源”,而所谓隐患,就是危险源失控或者危险有害因素失控。我们见到的危险源就是稳定在某种状态,使危险源暂时稳定的手段就是“屏蔽措施”或“安全防护措施”,但是它们有四个天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生态环境不良、安全管理失效),这些天敌是造成隐患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6.隐患排查:找出“屏蔽措施”或“安全防护措施”的各种天敌。
7.隐患治理:针对存在隐患的危险源,加强其“屏蔽措施”或“安全防护措施”,降低出现隐患的概率,降低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8.现场询问观察法的调查方式:按部门调查、按过程调查、顺向追踪、逆向追踪。
德尔菲法(一般要进行三轮到四轮专家意见征询)调查步骤:组成调查工作组,选择专家、调查表设计和组织调查。
9.现场勘查及调查的内容:前置条件检查、工况检查、现场勘查、检测检验。 10.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丁、戊类。将建筑物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11.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预测性原则。
12.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1)经验分析法(对照分析法、类比推断法、专
家评议法);2)系统安全分析法。
13.重大危险源五大类:危险化学品、企业危险建(构)筑物、压力管道(长输管道、工业管道、公用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14.重大危险源的申报范围:储罐区、库区、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
15.重大危险源分四级: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较大事故)、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
16.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GB 5044-19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等级》中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列入我国标准中的常见的毒物有56种,其中Ⅰ级13种,Ⅱ级26种,Ⅲ12种,Ⅳ级5种。
17.工业造成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噪声。 18.电离辐射:α粒子、β粒子、中子、γ射线、X射线、χ射线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射频电磁波、微波
19.爆炸品的危险特性:敏感易爆性、遇热危险性、机械作用危险性、静电火花危险、火灾危险、毒害性。
20.根据易燃液体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的大小,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将其分为甲(闪点小于28℃)、乙(闪点大于等于28℃小于60℃)、丙(闪点大于等于60℃)三类。根据易燃液体闪点高低,依据GB 6944-2055《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将易燃液体按闪点分为下列三类:第1类,低闪点液体(闪点<-18℃);第2类,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第3类,高闪点液体(≧23℃)。
21.易燃液体的危险特性:易燃性、易产生静电、流动扩散性。
22.毒害品的危险特性:氧化性、遇水遇酸分解性、遇高热 明火 撞击会发生燃烧爆炸、闪点低 易燃、遇氧化剂发生燃烧爆炸。
23.划分评价单元最基础的方法: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评价单元;以装置特征和物质特性划分评价单元;依据评价方法的有关规定划分评价单元。 24.安全评价方法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
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伤害范围评价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汽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危险指数评价法(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25.按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演绎推理评价法。 26.按评价所针对的对象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
27.按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法、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法。
28.安全评价法确定的原则:1)充分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合理性原则。
29.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过程:分析被评价系统——收集安全评价方法——分析安全评价方法——明确被评价系统能够提供的基础数据和资料——确定安全评价方法。
30.确定安全评价法应注意的问题:1)充分考虑被评价系统的特点;2)评价的具体目标和要求的最终结果;3)评价资料占有情况;4)安全评价师的素质。 31.单元评价结论编制原则:客观公正原则、观点明确原则。
32.安全评价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内容全面、分析细致、条理清晰。 33.安全预评价程序: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作出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34.安全验收评价程序: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作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
35.安全评价原理:相关性原理;类推原理;惯性原理;量变到质变原理。 36.安全评价原则:合法性、科学性、公正性、针对性。
37.安全对策措施应具有的特点:针对性、可操作性、经济合理性。
38.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以导致事故的
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1)、物的因素(2)、环境因素(3)、管理因素(4)。
39.控制危险源的主要措施:1)消除危险源;2)限制能量或减少危险物质;3)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技术(隔离,个体防护,薄弱环节,避难与救援)。 40.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风险分析、实施评价、报告审核、技术支撑、作业文件、内部管理、档案管理和检查改进等。
41.报告审核流程:内部审核、技术负责人审核、过程控制负责人审核。 42.粉尘爆炸的特点:1)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气体爆炸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2)爆炸感应期长。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4)粉尘有不完全燃烧现象。
43.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间接安全技术措施——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管理和个体防护。
44.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的具体原则: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告。
45.安全对策措施的对象是“事故隐患”,重点就在“安全措施”。
46.安全设施的分类:预防事故设施(检测设施、组分控制设施、防护设施、电气防爆设施、个体防护器材、安全标志);控制事故设施(泄压设施、紧急处理设施);减少事故影响设施(防止火灾蔓延设施、灭火设施、紧急个体处置逃生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避难设施)。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1.作业条件危险性公式:D=L.E.C 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