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6:53:5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 、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想

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位鉴赏——探究情缘

【教材分析】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

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预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北京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

2

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2、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3、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

3

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 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1、听了录音后,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

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相应段落有那些?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雨后话凉 、胜日秋果)学生找出有关段落3---11

五、理清文章思路

1、读1、2段,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用什么样的手法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国:清、静、悲凉;南国:慢、润、淡。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北国秋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总结: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3---11段,这些段落中

4

具体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 )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

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3、用五景来写秋,那么最后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

尾照应。

六、归纳小结:

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洪托。

5

搜索更多关于: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的文档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x10f1addu6ksx797jw59jajr88l5800wv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