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特色。
富有东方意蕴的西湖,不仅涵纳着天下独绝的美学价值,而且积淀着十分深厚的人文历史。大型电视纪录片《西湖》,将以恢宏的视野和精微的视点,集婉约与豪放于一体,熔纪实与写意为一炉,不但要注重细节,而且要打开空间,力求这一部西湖新作,能够贯通中国历史的文澜道脉,能够发掘江南文化的深层底蕴,能够博采独绝天下的四时光影,使之成为一部视觉艺术的西湖全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对与西湖相关的人物、景物、文物与风物进行深入细致的拍摄,同时,也将对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施诸情景再现,对西湖演变的往古岁月再作三维复原。
第一集:西湖云水
西湖因何而诞生?谁创造并改造了西湖?西湖的美丽从哪里开始?云水无涯,谁能说得清西湖的前世今生?世事多变,我们是否可摆脱时间的束缚,一览西湖变化之全貌?
作为大型人文类纪录片《西湖》系列的首篇,《西湖云水》从历史人文的高度概括了西湖的变迁,也用地理科学的态度描述了这一泓碧水的真实面貌。
第二集:临安的记忆
距今883年前的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登基,改号建炎,史称南宋。南宋王朝在杭州建立行在,杭州一跃成为帝国的国都。宋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中历时最长的王朝,\临安的记忆\将全景的展现当时临安城的方方面面,重现那段恢弘而神秘的历史。
第三集:西湖旧影
光影记录,是关于西湖的历史记忆中最为可信的凭证。流转的光阴,以胶片的方式定格为\西湖旧影\。从摄影术发明以来,西湖的身姿就被各种镜头忠实记录,百余年后,各种旧影瞬间汇成了一部最接近真实的西湖影像集,甚至,从这些的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命运的西湖倒影。
第四集:湖山晴雨
从毛笔书写的时代,到钢笔书写的时代,再到键盘书写的时代,人们留下的礼赞西湖的作品,已经浩如烟海。但是,如果我们悉心地爬梳,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其实大多都没离开一个共同的视点,这便是——湖山的季节。春在堤上之柳,夏在水面之荷,秋在满陇之桂,冬在孤山之梅。西湖之美:尽在湖山晴雨。
第五集:香市
一种绵延千年的东方民俗,一场百万江南人共飨的盛举。即使山川已载不动历史的尘埃,湖边的香客还能透过缭绕的烟雾触摸自己的佛光。虎跑泉边苦行的背影,灵隐寺中放诞的灵魂……千万人千万次
朴素的回眸与对望中,万般红尘一闪而过。这是一个关于菩提的故事,西湖里开出一朵白色的莲花。
第六集:戏文的神采
那些生发以及流传在湖畔的传说,被民众赋予瑰丽的想象,演绎成戏文的神韵。《白蛇传》、《梁祝》、《红梅阁》、《长生殿》……氍毹歌台上的离合悲欢,掩映着销金之地的繁华或颓败。西湖山水,一片笙箫环绕的粉墨湖山。
第七集:画印西湖
通过西泠印社和中国美术学院两条主线的讲述,\画印西湖\将上迄两宋,下至民国,全面的展现西湖美术史和篆刻史的全貌。南宋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林风眠、潘天寿等生活在如画的西子湖边的西湖篆刻和西湖美术大师们将第一次系统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第八集:西博往事
很多西湖边的人也是闻所未闻:北山街到孤山之间的西湖湖面上曾经有一座桥?也就在那时,许多人才第一次听到了\西湖博览会\这个名称。因为这座桥,曾经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标志之一。时光回溯八十年,一次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民族实业家们的风云际会,就在风轻云淡的西子湖畔盛装登场……。
第九集:伊人在水
从苏东坡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开始,西湖就已经是一名女子了。与西湖有关的女子,是这西子美景中最美丽的部分。伊人在水,她们因才华而为世人所识—— 五名女子,五段婚姻,五幕不同的人生悲喜剧。
第十集:天堂
西方人眼中的天堂,被认为是可以永远获得幸福的地方,后来则延伸为优美、安宁与愉悦的生活环境。在号称天堂的杭州,二者浑然一体。从13世纪末开始,西湖,就成为了世界的西湖,拥有西湖的杭州,正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在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中,有一种以画面加解说为主体的纪录片类型,被称为话说体纪录片。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又有采访、动画、真人扮演等多种元素参与其中,话说类纪录片进入“新话说体”阶段。十集电视纪录片《西湖》就是“新话说体”纪录片的代表之作。本文将
对纪录片《西湖》中存在的看似矛盾的元素展开分析,以期对这一类纪录片艺术特色进行概括。
一、俯视与仰观
俯视与仰观作为综合视点在《西湖》中的运用,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多处观察《西湖》的角度。对于纪录片《西湖》而言,俯视是一种基本立意。以西湖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如何使作品超越前人是这次拍摄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摄制组确定了从空中俯视镜头切入对于西湖文化进行全面解读的视角。因为是“俯视”,西湖的整体布局得以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整体上看,纪录片《西湖》十集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历史、生态、文学、宗教、戏剧、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其对于西湖文化全面解读的气魄正来源于这种俯视视角。
为了增加西湖与观众的亲近感,这部纪录片在镜头语言上必然采取一种仰视的主观视点。仰视还是一种作品构思,在编导的眼中,西湖是一个文化巨人,通过叙述西湖变迁的历史为西湖不断添加文化内容,从而为观众呈现一个陌生化的西湖形象。基于这一构思,《西湖》中的采访没有对普通人言谈话语的琐碎记录,而是把点题之笔留给了历史学家、作家、文化学者。这是一种旨在提升西湖文化品位的精英文化视角,专家学者以不同于常人的学识与智慧,令西湖的形象须仰视才得见。
俯视与仰观作为一对观察西湖的角度,构成这部纪录片整体的视点布局,通过俯视展开对西湖整体的俯瞰,通过仰观产生主观的评价。仰观与俯视给予观众的是一种高度、一种距离、一种跳出西湖看西湖的视点。通过这一视点,原来被人熟悉的西湖得以陌生化。
二、文学性与文献性
文学是以文字为书写工具的艺术形式,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受其阅读形式的限制。与文学相比,电视则以画面与音响直接呈现形象,文学的“虚”与电视的“实”始终存在矛盾,但西湖本身所蕴含的文学意境与电视艺术的表达方式之间却有一种内在的默契,这种默契就促成了纪录片《西湖》特有的艺术特性,即文学性与文献性。
从题材的要求上来看,《西湖》必须是一部文学性强的纪录片。就西湖本身来说,西湖的精粹是西湖十景:花港观鱼、三潭映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苏堤春晓等诸多景点都可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找到对应,这些经由中国一代代文人所展现的文学意境,对于以视听表现见长的电视纪录片而言,仅仅拍摄景点的空画面当然无法传达文学意境。《西湖》借助优美的解说词传达意境的神韵,以情景搬演再现历史,用水中的倒影等充满意境的镜头对文字进行画面诠释,用音乐作为陪衬激发观众的联想。当然《西湖》对文学意境的表现并不止于
对原来诗词内容的照搬,而是结合电视艺术的特长,对原来的诗词歌赋进行电视化的处理。这种借助电视语言对文学中信息的阐明解释正是一种文学内容的电视化过程。
作为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作品,纪录片《西湖》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获得电视机前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文献性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纪录片《西湖》创作的目的在于呈现一部人与自然对话的历史,通过在这一自然景观中不断添加人的活动,形成十集的篇幅。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主题,资料文献的引证就成为这部纪录片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学性与文献性并存的特点让《西湖》与同类题材的电视纪实片区别开来:具备文学性,西湖特有的文学意境可以通过情景搬演的方式视觉化,从书面语言转化而成的旁白有助于想象力的提升,文献资料则有助于让人们看到西湖的真实面目。文献性还原了西湖的本来面目,为这部纪录片赋予了一种见证历史的价值。
三、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
宏大叙事作为叙事方式,在影视创作中,表现为对题材的宏观审视,注重大历史的表现以使作品具有史诗的气魄。细节刻画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它要求从细微处入手,展现对象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纪录片《西湖》中的宏大叙事,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其一是作品取开放的视野;其二是作品所容纳的历史内容。
细节刻画是一种从微观出发观察西湖的视角。纪录片《西湖》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是摄影机记录的西湖真实影像,有的是再现搬演的虚构场景,有的是通过数码特效生成的历史瞬间。宏大叙事取其“势”,细节刻画取其“神”,“势”与“神”的结合才能使这部纪录片在面对西湖这一题材时自由进出、收放自如。
俯视与仰观、文学性与文献性、宏大叙事与细节刻画,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被整合到电视纪录片《西湖》中,形成了《西湖》叙事的张力,《西湖》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整合,拓宽了话说体纪录片的话语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