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暑期教案目录
课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部分 溶液 17 18 19 20
第 1 页 共 68 页
课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用语 第一部分 化学的魅力 化学分类组成构成 常见仪器与基本操作 物质的提纯 第一部分复习 空气的组成 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第二部分 浩瀚的大气 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 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的量 化学方程式计算 第二部分复习 水和溶液的形成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第三部分复习 期末测试 第一课时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认识21种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1、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它们的本质区别,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知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做出判断。
3、识记元素的概念,分析元素的组成(知道地壳中,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4、熟练书写常见的21种元素符号、名称 教学过程:
问题1:什么是化学?
化学(chemistry)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问题2: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言】
你或许常常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澄清?物品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发明新的药物,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你或许想变废为宝,让全世界的“垃圾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地球不再有“白色污染”;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曾经的这些梦想正在化学家的智慧和努力下逐步变成现实,你也想拥有这种神奇的“魔力”吗?那赶紧来领略化学的魅力吧!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星,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汽和冰,春天公园的柳枝被折断或被编成帽子,各地涌现的“楼倒倒”和“楼歪歪”;再如,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在空气中燃烧会发光发热等等。
对比这两组例子,我们知道,前一组例子中水变成水蒸气和冰,形态改变了,但仍然是水,柳条被折断,仍然是柳条,楼房倒塌或倾斜也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没有新的物质出现;后一组例子中,钢铁生锈,铁锈不再是原来的铁,煤、木材的燃烧后也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生锈、燃烧、爆炸、变质、发酵等)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升华、溶解、熔化等)
二、体验化学变化 注意观察:
(1)实验前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 (2)实验过程中有哪些现象产生 (3)实验后物质的外观、颜色、状态 实验一:
把酸滴在大理石上 (注意看大理石表面发生的变化) 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颜色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___)逐滴滴入盐酸溶液或醋酸溶液。
第 2 页 共 68 页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向石灰水吹气 (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颜色____________,状态______________),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吹气(吹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镁带燃烧
由教师取一小段镁带(颜色_______,状态________)用砂纸擦亮(颜色____________)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
注意:点燃后立即移置石棉网上方,防止熔化的镁带损坏桌面。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反应物1+反应物2+??→生成物1+生成物2+?? 实验一: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反应的化学表达式 实验二: 实验三:
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大理石跟盐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跟石灰水作用产生的碳酸钙、镁燃烧生成的氧化镁都是新的物质,因此这些变化都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仅产生新物质,还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根据这些现象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常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但发光发热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一定伴有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蜡烛燃烧是_____________变化 蜡烛熔化是_______变化
例2、身边的物理变化( )
身边的化学变化( ) 例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
A、是否发生爆炸 B、状态是否发生变化 C、物质是否变成液体或者气体 D、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例4、以下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变化
火车加速 冰变成水 铁生锈 纸烧成灰 水蒸发成蒸汽 盐在水中溶解 酒变酸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导电、导热、吸附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第 3 页 共 68 页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注意!! 如何区别性质和变化
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难、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
总结: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以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物质气、液、固的状态变化(如水冷却成冰,加热气化成水蒸气)和形状变化(如木材加工成桌椅、铝皮压成锅等)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都属于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主要区别是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认识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显示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如稳定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跟指示剂的作用等。物理性质包括色、态、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2.性质、变化、用途、制法的区别和关系
在实际判断的过程中,性质与变化,性质与制法以及性质与用途等往往容易混淆。下面以金属镁为例加以说明。
“镁在空气中加热可以燃烧,生成白色固体粉末氧化镁”。这是指镁具有的化学性质,常用“可以”、“会”或者“能够”来进行描述,并不是指这个变化发生了。而如果是“在空气中点燃镁带,生成了白色固体粉末氧化镁”则是指化学变化,在描述中这个变化已经发生了。
“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镁来制得金属镁”。这是指镁的制法,镁在变化中是生成物。而描述镁的化学性质,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中镁必定是反应物。
“烟火中就利用了镁燃烧发生的耀眼的白光。”这是指镁的用途,并不是指镁的性质。当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就有一定的用途,但不能把性质和用途混淆起来。
从下面一段话中找出什么是化学性质,什么是物理性质?
木头燃烧着可以产生二氧化碳,这和植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一样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嗅,比空气重的一种气体。二氧化碳在水中一部分溶解于水中,一部分和水反应生成我们常喝的可乐中的碳酸。如果把着了火的火柴棒放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火会熄灭,如果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例5、下列哪个选项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 )
A、浓盐酸挥发 B、干冰升华 C、纸张燃烧 D、冰融化成水 例6、从下列A-D中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写在1-6题的括号里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冷却后变成干冰( A ) 2、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 3、生石灰加水后变成熟石灰( B )
4、盐酸能跟金属锌反应放出氢气( D ) 5、胆矾受热失去结晶水( B )
6、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C ) 四、化学研究的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第 4 页 共 68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