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21:10: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皮亚杰对于认识的基本观点是: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4.2.1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到头脑中原有图式之内,是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吸收一样。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从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图式同化、顺化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

4.2.2.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各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第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建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

皮亚杰借用逻辑和数学的概念来分析说明思维发展的过程。他把运演水平作为认知发展阶段的依据。心理运演有四个特征:第一,运演是一种内化的动作。例如,达到运演水平的儿童不用做把瓶子里的水倒入杯子这一实际动作,也能在头脑里想象出这一动作的结果。第二,运演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例如,儿童能够设想向西走10步,再回头向东走10步,自己的位置不变。第三,运演具有守恒性。事实上,运演的可逆性已表明了这一点,儿童能够想象在转换过程中并非一切都变了,即知道自己回到了原地。第四,运演不是孤立存在的。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两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他们所具有的知识一种图形的知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一个奶瓶就开始作出吮吸的反应。

前运演阶段(2-7岁左右)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但儿童还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他们的判断受知觉思维支配。例如,唯有当两根等长的小木棍两端放齐时才认为它们同样长;若把其中一根超前移一些,就会认为它长一些。

具体运演阶段(约7-12岁)这一阶段儿童具有运演的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论。例如,我们把一只足球放在一些篮球中间,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足球放在一些排球中间。但这个阶段的儿童能推理这是同一只足球,物体不会因为改变地点而变化大小。

形式运演阶段(12岁左右或更大些)儿童开始不再依赖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4.2.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足条件。

首先,成熟是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其次是物理环境,指儿童对客观环境的作用。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影响认知发展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第四个因素是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

4.2.4.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

皮亚杰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要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来自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皮亚杰认为重要的不是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是儿童思维运演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儿童是怎样学会纠正他们思维中的某些错误的。

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儿童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充作引发儿童作出反应的刺激的。

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 。皮亚杰认为,刺激是被认识的,而不是被经验的。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刺激,例如红颜色,也是通过比较的心理活动而被认识的。能够思考“某件东西不是什么”的能力,是有意义的知觉的必要条件。

因此,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搜索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扫视。知觉者常常凭借进行推理的心理活动,已经知道了自己要看的东西。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而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 。 让学生犯些错误是应该的。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去。

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通过否定的行动解决矛盾、消除差异、排除障碍或填补间隙,这些都是否定的形式。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使用不同的否定类型;当儿童学习一个具体的概念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否定水平。最终,儿童能够用最经济的方式否定矛盾、保持事物的整合性。

4.3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即动作,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平衡的实现有2种机制:同化和顺应。图式是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也是其结果。认知发展的3个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儿童思维的发展要经历4个大的年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来获得认知的能力。

4.4 皮亚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4.4.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要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3)有些知识可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4)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景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4.4.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4.4.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强调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强调学生经验的差异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当然,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引导两者之间,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前者,但它并不否定后者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强调不应径直地教。

4.4.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

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它最好的效果是与协商过程结合起来。

五 对当前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识的阐述

人们在研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过程中,没有单独把它抽离出来,作为一个题目去分析。一篇文章看到最后,往往不清楚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到底是什么。只是把皮亚杰的各种观点或者建构主义的观点一一罗列上。

而且,在文章中,主要还是说的皮亚杰的观点,直接引述较多,自己的分析理解较少。

六 参考文献

1.程利国.皮亚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论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l). 2.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3). 3.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38). 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5.皮亚杰.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 ]氏沙:溯南教育出版社.1983. 6.皮亚杰.倪连生、王琳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1(10).

10. 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一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11.全球教育展望,2006 (8) 11.皮亚杰.百度百科 12建构主义.百度百科

搜索更多关于: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的文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xnt11ysx80mq5e7e8i0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