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收藏和保存古籍、繪畫中,一直在探索防蟲蛀蝕的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漢魏時,先民就知道用黃蘗汁染紙避蠹的方法,黃蘗又叫黃柏,屬蕓香科落葉喬木,其乾皮呈黃色,味苦,氣微香。我國最常用的是關黃柏和川黃柏。經分析,黃柏皮中含有生物鹼,主要是小柏鹼(C20H19O5N),還有少量的黃柏鹼(C27H33O7)、棕櫚鹼(C21H23O5N),黃柏內酯(C15H16O6)等。
小柏鹼是黃柏的主要化學成分,呈黃色、味苦,它有一個與之互變異構的醛體,這種生物鹼具有鹼性的含氮有機化合物,既是染料又具有殺蟲作用,並有殺蟲卵的效用。東晉葛洪(公元281-341 年)在《抱朴子》一書中就講到黃蘗染紙,具有防蛀避蠹的功能。我們發現敦煌的佛經大部分是黃紙寫的,年代雖久,但沒有發現被蟲蛀的痕跡。
宋代印書紙,有一種用椒汁染成紙,叫椒紙。椒紙是以胡椒或辣椒的汁浸漬而成。經化學分析,椒實中含有香茅醛,水芹等生物鹼,具有防蟲,殺蟲作用。南宋的《名公僧修標注南史詳節》一書,就是用椒紙而印刷的。
明清時期,廣東海南採用紅丹為塗料製造一種紙,稱為萬年紅紙。用這種紙作古籍扉頁的襯紙,既能防止書籍被蟲蛀蝕,又能起裝飾作用。紅丹又名鉛丹,其化學成分是四氧化三鉛(Pb3O4),由於有毒,因而製成的萬年紅紙具有防蠹作用。 明朝馮夢禎在《快雪堂漫錄》中提及:「漿糊用小麥粉、川椒、白礬、百部根細末,可免蟲蛀。經分析,百部根含有百部鹼、百部次鹼,具有驅蟲抑菌作用」。另外如孫從添《收藏》云:「書櫃頂用皂角炒為末碾細,舖一層,永無鼠耗。」《齊民要術》卷三注:「書櫥中置放麝香木瓜令蠹魚不生。」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曰:「防蟲用樟腦亦佳。」目前仍在應用。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古人藏書,避蠹用蕓。」古代用蕓香避蠹有兩種方法:一是用蕓香做煙薰劑。《傳家寶》云:「其法於伏日曬書之後,堆滿櫃櫥,預留火爐空處,用炭火一爐,燒起蕓香,使香煙燎繞,則蟲不生。」二是將蕓香夾放書中。寧波天一閣閣中書,書頁內夾有蕓香草以避蠹,兼藏蕓草一本,色淡綠而不甚枯,三百年來,書不生蠹,草之功也。另外也有用荷花瓣、艾葉、煙葉等夾在書中,均沒有蟲蛀蝕的痕跡。
五、書、畫庫的通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書庫及時開關窗戶通空氣是使書籍、繪畫不生蟲的好辦法。葉德輝《藏書十約》中談到:「書庫,宜四方開窗通風,兼引朝陽入室。」窗櫥俱宜常開,樓居尤貴高敞,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的經驗談為:書庫空間要大,面積要寬敞,書庫內的書架,書櫃不能擺放太密,宜行疏以通空氣。每一垛書之間要相隔三厘米許,就是一垛也不能放得太滿太緊,要留有空隙以利空氣的流通。
六、防煤煙
《藏書紀要》指出:「接連內室廚灶署之地,則不可藏書。」廚灶有煤煙,書籍遭受煤煙損害時,紙色紅脆,手觸即碎。《聊齋誌異外集》有一段記載:「陽城煤炭賤而且美,故有香煤細米之謠。然亦害。證余初至陽城,所收舊書。多觸而碎。然余家所藏宋版書不如是。即京師所購宋、元、明版書,亦不是。後在陽城二十年前刻版書,其中紙雖無恙,皮面一搓即碎矣,乃居煤煙所致。偶記於此,凡陽城藏書畫、古籍,冬日宜置無火之室妙也。」這段記載說明古代收藏家已認識到SO2、 H2S對書籍、繪畫的危害。
對古籍、繪畫的收藏和保養,我國人民有不少寶貴的傳統經驗和高超技術,我們應該繼承傳統行之有效的方法,發揚光大。 bsw 2008-05-13 09:22 第二節 現代科技保護技術
一、環境保護
紙質文物保護的質量,既取決於其材料質地,更取決於它所經歷的環境。創造良好的保存環境,使文物處於適宜的環境中,是阻止或延緩其自然損壞的重要措施。
二、溫、濕度的控制
博物館室內的溫、濕度隨著室外溫、濕度的波動而相應變化。季風、日照、降雨、觀眾的流量等因素都直接關係著室內溫、濕度的升降。控制室內適宜的溫、濕度,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需要良好的庫房建築質量,即有完善、良好的隔熱、防潮、通風設施。這是穩定庫內溫、濕度的基本保證。
2.安裝空調系統,使書庫的溫、濕度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是創造博物館適宜環境的有效手段。
3.要有嚴格的科學管理。目前,博物館普遍安裝空調系統尚難實現,但單獨使用調溫、濕設備,如使用櫃式恒溫恒濕機、空調器、機械去濕機、冷熱風機等,是一種應急措施。也可以採取以下措施進行控制和調節。
(1)自然通風
自然通風不僅能降低溫度,亦能降低相對濕度。是博物館最常用的一種調溫、控濕的方法。由於庫內、外的溫濕度變化比較複雜,是否可以通風,應根據以下四條原則。
當庫外空氣的相對濕度和絕對溫度低於庫內時打開門窗。使庫內外的空氣進行自然交換。
當庫外溫度和絕對濕度低於庫內時,而相對濕度稍高時,可以通風。
當庫內外溫度接近,庫外相對濕度比庫內低,或庫內外的相對濕度接近,而庫外溫度較庫內低時,可進行通風。
當庫內外絕對溫度接近,而庫外溫度稍高,但相對濕度低。如庫內相對濕度很高,急需降低時,可以通風。
以上這些措施僅僅是權宜之計,雖有一定效果,並不是令人滿意。
(2)使用吸濕劑降低溫度
吸濕劑按使用方式區分為固體和液體吸濕劑。固體吸濕劑常用的矽膠、分子篩、活性炭、生石灰、BMC等。以變色矽膠和BMC調濕劑為佳,一般在文物框、陳列櫃內放置吸濕劑,調節櫃內濕度,因變色矽膠價格較貴,吸水飽和很快,烘乾後可反復使用。目前已逐步被BMC濕度調節劑代替。BMC具有較優異的調濕性能,能保持密閉環境中相對濕度的穩定,為密閉環境中的文物濕度調節和控制提供了一種新材料。
三、紫外線的防護
光對紙質文物的危害是客觀存在,而採光照明是觀賞、研究藏品所必需的,如何既有利於陳列、研究,又有利於文物的保護,目前可採取以下措施。 1.庫房、陳列室的建築應避光
對自然光的限制主要應從建築角度著手,如建密閉式陳列館或庫房,就從根本上解決防日光輻照問題。對有窗的陳列室或庫房,則用百葉窗、遮陽板、掛厚窗帘、選用毛玻璃、吸熱玻璃、夾層玻璃等措施,減少太陽的輻射熱,不要讓光線直接照射到文物上。 2.紫外線的過濾
紫外線是危害紙質文物的主要因素,如何阻止或消除紫外線的作用。目前,可採用兩種措施:其一,選用一種含氧化鈰和氧化鈷的玻璃,作為窗玻璃,阻止
紫外線的輻射,但成本較高。其二:紫外線吸收劑的應用。紫外線吸收劑是一種能吸收紫外線,並能將紫外線光能轉變成無害熱能的物質。其使用方法:有的在窗玻璃或熒光燈管壁上塗布紫外線吸收劑,有的將紫外線吸收劑加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樹脂中,製成UV有機玻璃板,有的將紫外線吸收劑加入醋酸纖維素中,製成薄膜,一般濃度為5克/平方米。採取這些措施,能將紫外線濾掉。 3.人工光源的選擇
無紫外線螢光燈是一種能將由水銀輻射出的400nm以下的紫外線完全遮斷,而僅輻射出可見光的一種燈具。它是在螢光燈管內塗布氧化鈦或氧化銻燒鋯而成,或在螢光燈管外壁塗布防紫外塗料製成。
目前,無紫外螢光燈以菲力浦公司生產的質量最佳,於廣州燈泡廠、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物理研究所與中國美術館共同研製的產品,能消除300~400nm範圍的紫外線。經760型克勞福特紫外監測儀測量,紫外線含量低於75微瓦/流明,因此適合於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的應用。 4.合理確定貯藏、陳列的照度標準
紙[user6] 質文物在收藏、陳列時的照度標準確定,應從觀眾欣賞文物和是否有利於文物保護的角度考慮,既要滿足欣賞、研究工作的需要,又要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光對其危害。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1)選用感應電源、人來燈亮、人走燈滅。 (2)降低整個陳列室的總照度,即空間暗、展品亮。 (3)將文物貯存在匣、箱、櫃中,避免曝光。
四、防空氣的污染
大氣污染對文物的危害日趨嚴重,治理環境保護文物,是人類社會共同任務。防止空氣污染,降低大氣污染對文物的危害程度,可採取以下措施。 1.排除污染源
新建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館址的選擇應在環境優美、空氣新鮮、四周有園林綠地環境的地方。在博物附近,不得有工礦企業、飯店,不得有污水坑,不得燃燒礦物燃料,不得設立停車場,盡量清除排入空氣污染的禍根。
2. 綠化環境在博物館周圍種花、植樹,不僅可以美化環境,而且能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和灰塵。據國外資料介紹以及廣東博物館許方強等人的研究。空氣中的 SO2被植物葉片吸收後,有92.5﹪的SO2 轉化成硫酸鹽積存在葉片內,剩餘的7.5%被利用形成氨基酸和蛋白質。經檢測,受SO2污染的影響,植物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