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及其功能
选择填空
教育的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出自《论语》。
乐正克的《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学论》、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学校与社会》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他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视为教育派的代表,是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教育理论专著。 杜威主张以“儿童中心”,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诞生。 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实验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有控制、有变革、有重复操作 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观察法: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预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解答论述
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 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 教育原理可以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
作用
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选择填空
教育起源论:神话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奴隶社会。
现代教育的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的基础是现代科学技术。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德国。 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
班级授课制首先于16世纪的欧洲,由夸美纽斯提出。中国最早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使用。 邓小平于1983年向全国发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 解答论述
现代教育的一般特征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 教育的广泛普及和普及年限的逐步延长。 3、 教育形式多样化。
4、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5、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观念、教育素质的现代化。
6、 现代教育追求通才教育、全面教育,反映在培养目标上则是人才的通才性和全面性。 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1、 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 等级制,扩大和普及了学校教育。 2、 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3、 创设了新的教育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4、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5、 教学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发展 6、 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7、 广泛的宗教教育在学校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
8、 民族和种族歧视在移民人口较多的国家里变成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三、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五、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六、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七、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选择填空
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是有意识的加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共同的客体。 名词解释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的特征,认识教育的特征是把握教育本质的一个基础。把握了教育的特点,也就把握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答论述 教育的质的特征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 师
选择填空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由其社会作用所决定。 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9月10日为我国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奖励模范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职业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劳动特点由教师的任务和职业角色的多重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国唐代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八项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在: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古代教育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仿也。” 身心健康是现代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进修提高即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进修提高的主要层次与要求,可区分为教师职务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提高学历层次培训等。 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教师的进修提高要以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 教师进修提高是教师享有的义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 名词解释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解答论述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
(一)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 (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 简述教师的任务。
(一) 教师必须搞好教学工作 (二) 教师要做好班主任工作 (三) 教师要关心学生健康 论述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一) 教师享有的权利
1、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
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 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二)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
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思想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体现在哪里? (一) 传道者的角色 (二) 职能开发者的角色 (三) 管理者的角色 (四) 榜样角色 (五) 父母或监护人角色 (六) 朋友的角色 (七) 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的劳动特点有哪些? (一) 复杂性 (二) 创造性 (三) 示范性 (四) 长期性
论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思想政治素质、 二、职业道德素质 三、科学文化素质
(一) 要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
(二) 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三) 教师要有文化科学发展史知识,并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四) 教师要了解文化科学领域的新发展,知道出现了哪些重大的新成果 四、教育理论素质 五、教育能力素质
(一) 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二) 语言表达能力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 组织管理能力 (五) 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六、身体心理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