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6.1从永磁体谈起 知识与技能: 执教者 1、知道一些基本的磁现象,知道“磁化”和“去磁”的简单方法,了解磁性的广泛应用; 教 学 目 标 2、认识磁场,知道磁感线是形象的表示磁场的一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磁体、磁场的基本性质; 4、通过用铁屑显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学习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了解磁体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我国古代对磁学的伟大贡献,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 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磁场的描述方法。 难点 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 教法 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推导 教具 磁铁(条形、蹄形)、铁屑、铁钉、钢尺、细线、磁针等 学情分析: 磁场的概念,磁感线表示磁场方向和分布情况等知识,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而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恰好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过程,所以磁场和磁感线的教学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设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磁”,如:磁铁、磁卡、磁带、磁盘等。 问题:你们知道有关“磁”的哪些知识或故事? 二、推进新课 (一)认识磁体 活动1: 你对磁体了解多少 器材:磁铁、铁屑、钢尺、锯条、细线、小磁针、大头针等 活动体验: 1、用磁体分别靠近铁片、铜币、玻璃、铁屑等。 计 2、观察条形磁体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 3、将针形磁铁支在支架上转动后,观察磁针静止时的指向。 4、分别将两个条形磁体的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靠近。 问题: (1)磁体能够吸引哪些物质? (2)磁体各处的磁性是否一样?哪里最强? (3)磁体有几个磁极? 磁极的指向有何特点? (4) 两磁极相互靠近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 活动2:探究“磁化”和“去磁” 情境导入:生活中,一些没有磁性的铁质物体,如铁钉、钢尺等,有时教 会变得有磁性,这是怎么回事呢? 思考讨论:如何使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 学 器材:条形磁铁、两枚铁钉、一些铁屑 过 活动体验: (1)将磁铁的一极靠近或接触铁钉。 程 (2)将磁铁的一极在铁钉上沿同一个方向反复摩擦。 设 (3)不断敲击或放在火焰上加热已被磁化的铁钉。 (二)认识磁场 计 思考讨论:将磁针放到磁体附近,磁针指向发生偏转。磁针和磁体并没有 接触,怎么会有力的作用? 想想做做:一根条形磁体外面包着一块布放在桌面上。 (1)如何判断磁体的哪端是N极 (2)把几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磁针所指的方向相同吗? 归纳总结:小磁针放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该点 的方向。 活动体验: 1、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放置一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 2、在蹄形磁体的周围放置一些小磁针,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 3、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或蹄形磁体上,在玻璃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排列情况。 过程点拨: :在磁体周围的小磁针N极指向受力的方向。铁屑被磁化后,就是一个个小磁针,这些小磁针在磁场的作用下会沿一定的方向排列,这些方向就是小磁针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铁屑多的地方表示磁力作用强,铁屑少的地方表示磁力作用弱。所以铁屑的分布及排列就表示了磁场的分布情况。 (三)描述磁场——磁感线 知识引导: 1、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的排列情况用一些 的曲线画出来,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2、磁感线的特点 (1)磁感线上任意一点的方向,与该点的 方向相同。 (2)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出发,回到 。 (3)磁感线越密集,磁性 。 (4)磁感线是 曲线,任何两条磁感线都 相交。 3、地磁场 提出问题:小磁针受力转动是磁体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指南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2“地磁场”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地磁场的形状跟 的磁场相似。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 附近,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 附近。 2、地理的两极和地磁场的两极 ,小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与地理南北方向 。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到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有什么体会和认识? (五)布置作业 教材8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16.1从永磁体谈起 磁体 磁场的性质 板书 磁极 磁场 磁场的方向 设1、磁现象 指向性 2、磁场 磁感线 计 相互作用 地磁场 地磁场 磁化 磁偏角 教 学反 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