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再别康桥》说课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22:54: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海口七中 郑琪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滋润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本单元教学的主题词是“诗歌拔萃”。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当诗人把你引进诗的境界之后,你便可以拓宽胸襟,净化灵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能力目标:①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②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领悟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学习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课余阅读和积 累的爱好;但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厚重、耐人寻味。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现代诗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朗读仍然是现代诗学习兴趣培养的突破口。本课教学拟指导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学习现代诗。

三、教法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选用诵读吟咏法与赏析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在演示,练习等活动中启发学, 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感知诗歌诗意美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从中学习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从而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分析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名家引领,读中悟

(1)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2)播放名家范读《再别康桥》 (3)感悟诗情

1.教师:诗人的感情隽永真挚,那让我们来模仿录音范读来练习一下,然后分男女两个小组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学生练习,展示成果,互相点评,然后再齐读。

2.大家这么用心的朗读,对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一定都有不少感受吧,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美景、情感、字词等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本上做旁批,以便我们待会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师生互动,悟中读

(1)那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吧。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竞赛,逐节分析,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突出)

(2)自古以来,描写离别的诗作多如繁星。存储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析。

(3)如果我们把这些离别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从诗歌的第1和第7节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评析、小结。 (五)诵读经典,写华章

(1)请大家模仿诗中的某一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校园。 (2) 熟读成诵,默写这首诗。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六、教学评价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正确的学生角色定位。

配乐朗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与名家进行朗读比拼,练的是朗读技巧,培养的是现代诗学习的自信心。

诗歌鉴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步。明特色,作分析,品情味,出画面。思考、鉴赏、交流、点评,教师只是去促成整个学习活动的完成,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只要你相信学生并能作出出色的指导,他们一定会把诗歌鉴赏得有板有眼。

搜索更多关于: 《再别康桥》说课稿 的文档
《再别康桥》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ar48zizu3bj0x6hwz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