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20:57: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2.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该现象出现在(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十月革命时期

解析: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忽视市场规律,取消自由贸易,而材料中有市场、各种副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可得出是新经济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故B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规律,故C项错误;D项时间也不符合题意。

3.(2019·江苏徐州期中)列宁在回忆录中说:“当我们渡过了,而且是胜利地渡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的阶段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最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一大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为解决农民不满,布尔什维克( ) A.推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粮食税

21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价格

解析:B 题干反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错误;在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苏俄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实行于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粮食税不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D项错误。

4.(2019·山东临沂期中)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斯大林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注意调动农民的奉献热情 B.大力效仿西方工业化道路 C.努力完善工业化建设理论 D.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对农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差极大,表明苏联想由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为强大的工业国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根据材料“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可知,斯大林牺牲农业,服务工业,故可判断A项错误;西方工业化是通过对外侵略进行资本积累的,排除B项;材料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背离,排除C项。

5.(2019·山东青岛期末)美国记者据他在苏联的见闻写成了《俄国人》。文中提到“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不包括在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这300亿工时可

22

以使1 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 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 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

解析:C 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物资供应不足,所以俄国人排队买东西,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食物缺少是因为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的生产,排除B项;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经济模式的问题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

23

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是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小问,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

24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yrjn8xhkj553973044s2xc786b4hd00yu2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