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框架
摘要:在给出严格限定约束条件下,马克思经济学是完全可以应用的。针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跨学科范式、理论体系、研究框架和方法论,以及由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可以通过三个基础性工作、对马克思经济哲学和经济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研究的加大投入、将西方经济学一些技术分析性范畴与马克思经济学进行借鉴和反借鉴研究、对西方经济学前沿成果的持续不断跟踪等六个解决途径,来最终解决马克思经济学的应用性问题。
关键词:两大理论体系;跨学科范式;六册计划;应用性;方法论;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7)05-0039-05
一、对马克思经济学何以不可能应用的回答
关于两大体系的硬核质差问题,国内一位经济学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两大体系的基本前提、基本方法和基本内容都有很大差异,要融合为一体是不可能的,只能是若干范畴、概念、方法上的交
叉和吸纳。除开理论体系、范畴和结论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本质不同外,更根本上是基本方法的不同。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科基础存在三个缺陷:其一,它从古典力经济学中引进的弹性、均衡等基本范畴,难以说明日益复杂的现象;其二,它不研究生产关系,不研究生产关系对现象的作用,在现象的解释和问题的解决方面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其三,作为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理论逻辑基础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效用函数则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关于体用之争,我在赞同国内非主流经济学家的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体,以西方经济学为用的同时,产生一个极大的疑问:既然以其为体,是否意味着已经从逻辑上排除了其在应用范围的一席之地?答案是否定的,体用一体化是其不二法门。关于价值判断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长期对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取向的看法是矛盾的和歪曲的片面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不赞同将复仇女神召到科学研究中来的,他也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称谓。这既是与一些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相区别,也是其科学理性的体现。马克思经济学在基本上是实证分析的比例远远大于规范分析,或者说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点缀。毋宁说,马克思经济学是在很大程度上“价值中立的”,请注意马克思在与恩格斯通信集里对资本论第三卷的评价是,这一卷最少意识形态色彩和最具有经济学术实证分析的一卷的观点。关于
重意识形态的“辩护性”和轻政策主张问题,众所周知,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悲剧在于,其后的继承者和守成者在各国官方意识形态色彩之下,对马克思的科学性论证沦落为对所依附社会的形式上和实质上所隶属的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辩护,真正成为思想的雇佣生产者。
二、马克思经济学之优势
马克思经济学兼有无范式和跨学科范式的双重质的规定。所谓马克思经济学的跨学科范式,第一层含义是马克思经济学在其内部,首先是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位一体的;第二层含义是,它还涵盖了经济哲学、统计学、历史学、法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以及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科尔内在最新的文章中也相应探讨了这个问题。《论社会科学的各科的分离与融合》一文中,他指出,我们应当鼓励学术领域的社会科学家,需要少数对现实问题拥有更综合性视野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当然,这种综合性的头脑不仅是为了成为新的哈耶克或者熊彼特,而是为了满足更多的现实的需要。辩证地看,马克思经济学属于一种生理解剖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则是一种现象解释学之争。前者是后者之长,而后者则是前者之短。如果硬要马克思经济学成为后者的话,
那只能是将其内核阉割掉。唯一可取的办法是回归其原始思想,从其整体中内生出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兰格试图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各自的长处。在他看来,二者的成就分属于不同的领域,“马克思经济学能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放在一个首尾一贯的理论中加以研究,――其发展的必然性正是从这一理论中推导出的;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并不能比历史记载更深一层。另一方面,不妨说资产阶级经济学能够把握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现象,这比马克思主义者所能提供的任何东西都要高出一筹。”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在于提供了一个能够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发展理论”,这意味着马克思绝不是仅仅对资本主义发展现象进行了描述,而是说,马克思构筑了一个“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推测,而是可以从这个理论中逻辑地得出的。
叶海云在《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互补性一兼议西方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和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一文中,认为,理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分析方法经济学”和“应用层面经济学”,在“分析方法经济学”层次上,理论之间存在着互补性。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构,试图找出两个理论体系间的互补性。从这一视角出发,文章考察了西方经济学对中国改革和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借鉴意义。一、理论的基本结构,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