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鱼类增养殖常用渔具的识别、吊池和筛鱼。
一、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正确识别常用渔具,掌握在池塘中开池、括鱼起网、洗吊池和筛鱼的基本技能。 二、 材料和试剂
吊池、鱼筛、鱼网、塑料桶、塑料盘、白色圆瓷盘、白瓷盘、筛鱼配套工具、扦竹、下水裤、鱼塘和实验用鱼等。 三、 内容和方法
开池:两人配合,一人持插竹一人持吊池,同时下塘,然后持插竹者于塘中选择适合位置(离塘堤约1米处),根据吊池宽度插稳插竹并与持吊池者合作将吊池池头上纲纲绳固定于插竹上,然后沿一边塘堤延伸方向开池、插稳插竹并固定吊池的另一端。
刮鱼起网:4—8人一组,于吊池的对岸开网,两至四人拉牵捕鱼网的一头,往鱼塘装吊池的方向赶鱼、起网,将鱼赶集于吊池内(外购鱼苗种时则直接将鱼苗种放入吊池中,无需拉网捕鱼)。 洗池:两人分别在吊池的两边,相互配合将吊池中鱼赶至吊池的一端,然后两人往相反方向拨水洗鱼池,集池中杂物并移出池外弃之,用同样的方法洗鱼池的另一端。
筛鱼:2—6人一组,相互配合,用不同规格的鱼筛筛鱼。 鱼苗计数:用碗量法计数鱼苗。
1
描述开池、洗池及鱼苗计数方法,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二 鱼类不同时相卵巢的识别
一、目的要求
掌握鱼类卵巢分期及鱼类性腺在体腔中的观察方法,计算成熟系数及相对怀卵量。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塑料桶、塑料盘、白瓷盘、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镜、卡尺、其他配套解剖器械、百分之一克电子天平、玻璃器皿、实验用鱼等。
三、内容和方法
每6人一组,每组准备不同年龄鲢鱼及鲤鱼各6尾,将实验鱼按种类编号;称量各实验鱼全重;分别用解剖剪剪开各实验鱼腹部,用镊子取出肠、胆、肝、胰;观察卵巢在体腔中的位置、形状、颜色及是否有卵粒形状,判断卵巢所处时相(期);取出性腺及鳔,分别测量各性腺的宽度和长度;用天平准确称量性腺重量(精确到百分之一
克)及去除内脏后的实验鱼空壳重(单位与性腺重一至),抽样计数
达到Ⅳ~Ⅴ期(时相)的卵巢全部卵粒数,计算相对怀卵量;按性腺重/鱼空壳重计算成熟系数。
四大家鱼卵巢分期:
Ⅰ——细线状,透明,淡肉色,外观不能分辨雌雄。
Ⅱ——已能分别雌雄。呈扁带状,宽1cm左右,肉色,透明或不透明,肉眼不能分辨卵粒。
Ⅲ——卵巢增厚,宽约2cm,青灰色,肉眼能分辨卵粒,但不能分离。
2
Ⅳ——卵巢体积增大成囊状,充满腹腔的1/2~2/3,占体重的15~25%,卵粒充满卵黄,大而饱满,已能分离(分三小期:前:核居中;中:核偏位;后:核移向动物极——核内原生质相对集中的一端)。
Ⅴ——卵从滤泡中排出,卵粒透明,粒粒可分离,大量进入卵巢腔,轻压生殖孔有卵粒流出。
Ⅵ——产卵后吸收退化的卵巢,未排出的卵粒呈白浊斑点,卵巢松软无弹性。
描述性腺形状,记录各项观察及测量数据,区别各实验鱼性腺时相及成熟系数,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三 鱼类精子形态及活动状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掌握鱼类精巢的提取方法,掌握鱼类精巢液的制备及短期保存方法,掌握离体精子活动状态的观察方法,初步了解常温下鱼类精子存活时间。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塑料桶、塑料盘、白色圆瓷盘、白瓷盘、荧光显微镜、解剖镜、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数显振荡培养箱、解剖器械、百分之一克及万分之一克电子天平、玻璃器皿、培养基、血清、加样器、其他鱼类组织及生长测量用具、计数器、移液管、玻璃瓶、实验用鱼等。 三、内容和方法
每6人一组,每组准备体重100克左右的胡子鲇及体重200~800克的革胡子鲇雄鱼各4尾,将实验鱼按种类编号,称量体重;分别用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