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批评走向繁荣。 (1)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和名教与自然合一的论争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开拓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论证主要围绕“有无关系”“本末关系”“形神关系”“一多关系”四个方面。这个论争使魏晋时期文论批评达到深刻的玄学意境。(2)玄学本体论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理论基石。玄学本体论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学问。玄学本体论由四大关系构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末关系”“一多关系”“动静关系”。“自然无为”思想是指凡是有为的都是非第一性,只有无知,无形,无意是第一性,是至高无上的精神所在。(3)魏晋风度与个体人格精神追求及超越有限以达到无限之美的人生境界。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内在条件,“颖悟,旷达,真率”是魏晋风度的外在特点。这两大方面构成了“魏晋风度”。从总体上看,魏晋玄学与文论批评的共同连接点主要在以个体人格理想与内在的自我精神上,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在玄学家看来超越有限才能达到无限。超越有限的唯一途径就是顺应自然,获得自由,使人生的意义价值进入无限的理想境界。(4)玄学在艺术创作上推动“玄言诗”“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强化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导致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5)宋文帝刘裕建立了“四学”:文学,玄学,儒学,史学。
2、 怎样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答:(1)这是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一个诗歌理论思想。他认为诗人的胸襟具体体现在才、胆、识、力四个方面。他说“大凡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作家的才、胆、识、力既与人的天赋禀性有关,也和人的后天学习有关。(2)识,对才、胆、力都有重要的知道作用。才,指作家的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提出创新见解;识,指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理、事、情的认识;力,指作家的艺术功力和气魄。(3)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赖于“识”,又能扩充和发展“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而“才”有须有“力”以载之,“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也。”
3、 陆机在《文赋》中阐发了那些思想? 答:(1)对以构思为主的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首先,他认为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是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要“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其次,构思的情态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最后,他认为在艺术构思中要有灵感,即“应感之会”。文思之通或塞决定于灵感之有无。(2)在文体风格方面,他论述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3)具体表现技巧方面。在结构和布局方面,他强调必须恰如其分的安排好意和辞,即所谓的“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在艺术技巧方面,原则是:构思精巧,辞藻华美,抑扬顿挫。(4)陆机还提出了文学艺术标准:应,和,悲,雅,艳。
4、 严羽的《沧浪诗话》阐发了那些文论批评思想? 答:(1)“别材”,“别趣”说是严羽整个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别材”的“材”是才能的意思。指诗歌创作要有特别的才能。“别趣”是说诗歌有特别的趣味。
5
(2)“意境”说。“惟在兴趣”,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严羽对这种意境艺术特征的描绘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3) “妙悟”说。严羽认为诗歌艺术的奥秘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清楚的,也不是理论能够说明白的。一定要从大量的上乘佳作中,凭借内在的直觉思维,从内心去感受和体验,才能体会诗歌的魅力。(4)“以盛唐为法”。要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有韵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 5、“诗言志”在历史流变中形成的流派? 答:(1)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和教化。孔子:“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体现这。唐代韩愈,柳宗元,元白诗派,朱熹都是这派。这派观点违背了文艺规律,片面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严重窒息了文学发展。(2)重情。注重强调诗歌对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就是重情的典型体现。沈约提出的“以情纬书”都是这种体现。重情理论缺点:忽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以及教育作用,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多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有比较大的贡献。(3)情志并重。它是“诗言志”的主流。这种认识既强调是个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重视了文学本身的抒情言志,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乐记》表达了怎样的封建正统文艺思想? 答:(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心——声——音——乐”的音乐本原论。(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了“声——音——乐——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这就是“文学——人心——治道”。音乐的功用可以直接影响政治的治乱。(3)关于音乐的创作问题。《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 7、《文心雕龙》文学鉴赏和批评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1)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讲,一是要“披文以入情”。创作是一个由情到辞的过程,欣赏是一个由辞到情的过程。读者先感受到艺术形象,再进一步体会作家的主观情志。二是要有“知音”的姿态。《知音》篇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三是要摒弃主观偏好,客观公正的评价文学作品。(2)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讲,一是要“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刘勰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求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二是要“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 大量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并总结文学创作规律才能给作品正确的评价,做到“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三是要运用“六观”的具体方法。所谓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8、司空图队意境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提出了“味外之旨”说。在钟嵘“滋味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的问题。他说:“文之难,而诗犹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2)提出了“思与境偕”说。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
6
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3)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诗歌的意境存在于诗歌中具体的实的景物描写之外,要借助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使读者在实的景物描写之外构成一个虚的,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体会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提出了“韵味说”。他认为“味”是诗歌所必须具备的属性。有韵味的诗歌在形象上“近而不泛”,在意境上的特点是“远而不尽”,诗歌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意境创造上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六、 论述题
1、 结合古代文论批评实际,论述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理解作答) 答: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源论的认识 1、文源于物 文源于自然物。《易传》:观物取象。“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余地。观鸟兽之形与地之宜。”观物取象说从哲学高度说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一切内容都是来源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因此,从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度,其中也蕴含着自然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唯一源泉的基本道理。 文源于社会事物。韩愈《送孟冬野序》:“诗之百,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2、文源于道
文源于自然之道,天道。——道家观点。 文源于圣人之道,人道。——儒家观点。(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 圣人之道{社会伦理:三纲五常;社会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 3、文源于心
心理:心灵中生发 王守仁:心无外物 “诗缘情”(陆机) “诗言志”:诗歌抒发人的主观情志 4、文源于经
六经,五经,四书五经等古人写下的经典文献。 (宋)李涂:千万世文章出自四书五经。 (北齐):颜之推:“夫文章者,源出五经。” (清)朱尊:“六经者,文之源也。”
结论: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其他的是流,不是源。 二、中国古代文论批评创作论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虚静”原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被庄子重新阐发。庄子认为要进入道德境界就必须先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而虚静的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深刻的认识,进入一种“大明”的境界。 《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7
三、文学的创作方法
道家:言不尽意。 儒家:言能尽意。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意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言能否尽意的问题直接涉及到文学创作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主要是受言不尽意论的影响但是又并不因此否定语言的作用,更不否定文学创作,而是要求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构思内容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不受语言文字表达思维内容时局限性的束缚,而是借助语言文字的暗示象征等特点探求言外固定之深意。 四、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 文质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形神论
《庄子‘知北游》:“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文学艺术家只有抓住最能体现对象形态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于一般的特殊的“形”,把它真实生动的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风格论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六、欣赏批评论
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提出全面见解的是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
1、博观。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 2、欣赏批评的途径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 无私与轻重,不偏于憎爱。“评理若衡,照辞如镜。” 3、诗无达诂
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进行文学欣赏的方法,与接受美学的观点相近。意思是诗歌没有一个共通的解释。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读。 七、 变化发展论 通变论:“通变”是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重要术语,一般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通变”主要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事物的变化发展。“变”有纵变、横变。“通变”的“变”指变化发展,“通”是在汇通、通晓的基础上继承创新。
2、论述中国古代文论批评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理解作答) 答:
一、 批评家的非职业化
中国:官员,文人,批评家。自娱自乐。
文人与批评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包容的关系。
中国批评家职业化在明代中叶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时期。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