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证严法师静思语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12:25:0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证严法师静思语

所属类别: 大德法师的开示与语录 · 证严法师静思语

上卷 静思晨语 ·

上卷 静思晨语

第一篇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说时间·

每一天都是作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时间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业,也可以储积功德。 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日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

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虚掷时光而毫无觉 知。

时间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就如钻石般珍贵;但对愚人来说,却像是一把泥土,一点

价值也没有。

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挡住死期,让它永住人间 ;既然这么去来无常的生命,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 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人间寿命因为短暂才更显得珍贵。难得来一趟人间,应问是否有为人生发挥自己的功能 ,而不要一味求长寿。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 太费事了。

怕时间消逝,花了许多心血,想尽各式方法,要遮挡时间,结果是:浪费了更多时间, 一无所成!

人多迷于寻找奇迹,因而停滞不进;时间再多,路再长,也了无用处,终无所得。 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 已。

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人生就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坠落,良知良能就这样睡着了 一辈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用智慧探讨人生真义,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圣人与凡夫的境界,最大的差异在于圣人可以自我掌握时空。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经落地了,后 脚还不肯放开,“前脚走,后脚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于今天该做的 事上。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 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有执著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 便会痛苦、怨恨、怒、不甘心??

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人生不一定球球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第二篇 如月·如镜·如水 ·点燃我们的心灯·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天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用宁静的心态,观大地众生相,听大地众生声。

心如镜。虽外在景物不断转变,镜面却不会转动,此即境转而心不转。 心随境转,动转不息,则人我是非皆成昏扰,不能自己。

镜子,是用来鉴照物体影像的;但必须镜、物相离,方能清澈映照。 如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是明镜清影,亦难映照镜物。

人之“心思”如镜,欲求得智慧、明辩事理,亦须远离人我是非烦恼;此即是:“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人心如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是美而善的。 人心要像水一样,看似绵软柔弱,却涵力源源,不能切断。

人的心地就是一畦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心无邪思,意无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则邪不侵。 时时好心就是时时好日;时时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时间、任何方向与地理都是吉祥的。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 成。

三心二意无定性,四处徘徊不专精,尽管条条道路通长安,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人心的散乱有两种:一是昏沉、一是浮动。

昏沉是糊里糊涂空过时日;无所事事涣散体力,懈怠、懒惰、昏睡、不肯精进??。 浮动是心念不定、见异思迁、摇摆不止、沉浮、动荡、放逸、无法安静??。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身体的病倒好治疗,怕的是心病;有了心病,于行、住、坐、卧中都不得安宁,浑身不 得自在,甚而吃不下,睡不着?? 众生心病,拥有的人烦恼“失”;没有的人忧虑“得”,患得患失,却成忧愁。

若是身一无所有,则心一无挂碍——没有得失的牵绊,没有物质的积累,心灵自然没有 挂碍。这是圣者所有的境界,也是学佛者所求的境界。

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佛;鬼心看人,则处处都是狰狞的鬼影幢幢。 所谓凡夫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所以心才会乱,因心乱故才要去找八万四千法门,找得团团转,实在说修心很简单,只要“断贪”——哪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众生心即是凡夫心,也是污染、有色彩的心,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 澈无碍,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则有尘埃染着,世俗的尘埃一层一层的覆盖,让你看不清真实 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险箱一样,保管住最贵重的东西不让它遗失;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有 害无益的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无法清理,使自己痛苦不已。

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 点燃我们的心灯。

第三篇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关于慈悲·

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

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 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

付出劳力服务,又服务得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分开来说,慈喜是予乐,是教富;而悲舍是拔苦,是救贫。 慈就是爱,是清净的爱。 “无缘大慈”,是指没有污染的爱: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而我却能爱他;爱得他快乐

,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众生与我们无缘无故,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身,忧在我的

心;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这就是“同体大悲”。

要慈眼视众生。要把无形化做有形,把理论化成行动;要时时刻刻拿出一份“我们不去

救他,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的济助精神;能如此,尘世亦可成为净土。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亦符

合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的。 佛陀讲慈悲,是以爱心仁德为体,以诚正和睦为用。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

菩萨精神是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也

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就是实质的表达,我们要把无形的慈

悲化为坚固的永远的工作。

把慈悲形象化,付之具体的行动。 第四篇 清净的莲花

·开启“智慧”,播“善”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

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

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用来教

诫我们的心不做坏事;行为不发生差错,心就有定力,精神就会统一;如此就可产生智慧。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定。“定”

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有智慧的人,所带走的是觉悟了之后的有情。

聪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贪

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征。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 同样一个“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

够舍,能“舍”也就有“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

安宁。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若逃避现实,离开人与事,便

无从产生智慧。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以消除烦恼就是慧。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

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

善是利益,恶是损害。一念之非即种恶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可减少一枝杂草。土地不耕种,则必杂草丛

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不断去行,哪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功德;抱着“尽本份”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

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得不会太过份,也不会产生怨恨心 ;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对自己所爱的人,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对自己 不爱的人或不投缘的人,能尽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 第五篇 无染的爱

·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在人生道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倘能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祸伤身;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做个大智若愚的人。 把气愤的心境转换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人有眷属,唯我独无”。因此,菩萨道行者说:“你们看待

搜索更多关于: 证严法师静思语 的文档
证严法师静思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3zkir14c3a0fvam2h1om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