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课程学习 第三章 泻下药 【导学】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注意。
2.掌握大黄 芒硝 火麻仁 甘遂 京大戟等5味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郁李仁 松子仁等2味药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了解番泻叶 芦荟 牵牛子 巴豆的功效和主要应用;红大戟 千金子 商陆 芫花为参考药物。 3.掌握大黄与芒硝在功效与应用方面的异同点。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学习内容】 一、含义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二、性能特点
根据五味中“苦能泄”的理论,本类药物一般为苦味。其中,缓下通便药略兼有滋养濡润的作用,故多为甘味。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因排泄大便,功在大肠。而本章药物主要能促进排便,故泻下药主要归大肠经。 三、功效与主治
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有物质;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或逐水退肿,使水湿痰饮之邪从大小便排出。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盛及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四、分类
根据作用特点及适应证的不同,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及峻下逐水药三类。 五、配伍应用
使用泻下药要注意选择和配伍,若里实兼有表邪,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以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如里实正虚则可与补虚药同用,以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攻下药、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有的还有毒性,易伤正气,故年老体弱、久病正虚、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均当慎服或忌服。本类药又易伤脾胃,宜奏效即止,不可过服,以免损伤胃气。 六、使用注意
应用本类药,对重症、急症,必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或制成汤剂内服;对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用量则不宜过大,或制成丸剂内服。对毒性较强的泻下药,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剂量,避免中毒,保证用药安全。
第一节 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具苦寒沉降之性,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具清热泻火之功。主要用于胃肠积滞,里热炽盛,大便秘结,燥屎坚结,腹满急痛等里实证。
攻下药的清热泻火作用,还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毒疮痈,血
热吐衄等,上述病证,不论有无便秘,均可使用本类药以清除实热或导热下行,以“釜底抽薪”。对湿热下痢,里急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也可适当配用本类药,以通因通用,清除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使用驱虫药同时,适当配用本类药,可促进虫体排出。 应用本类药时,常配伍行气药同用,以加强泻下和消除胀满作用。本类药也可用于冷积便秘,但必须配伍温里药用同。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原理,目前常用攻下药为主,配伍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治疗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急腹症,取得良好疗效。
大 黄
1. 泻下攻积——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本品苦寒沉降,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力猛善行,有“将军”之称,泻下通便力强,善于荡涤肠胃积滞,峻下实热,为治疗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尤善治热结便秘。 (1)治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或杂病热结便秘。常配芒硝、厚朴、枳实同用,如大承气汤。
(2)治里实热结而兼气血虚者,配人参、当归等共用,如黄龙汤。
(3)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配附子、干姜等温里药同用,如温脾汤。 (3)治湿热痢疾初起,腹痛里急后重者,常与黄连、木香等同用,如芍药汤。 (4)治食积泻痢,大便不爽,常与青皮、槟榔等同用,如木香槟榔丸。 2. 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本品性寒,有凉血止血之功,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常与黄连、黄芩等清热药同用,如泻心汤。现代用大黄粉内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效。 3.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火邪上炎证。 本品有较好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能使上炎之火下泄,用于热毒疮疡,丹毒,烧烫伤,以及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
(1)治疮痈、丹毒初起,红肿疼痛。常与连翘、白芷、紫花地丁等同用。 (2)治瘀热壅滞之肠痈。常与丹皮、桃仁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
(3)治水火烫伤。可用大黄粉,蜂蜜或鸡蛋清调敷;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
(4)治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常与黄芩、栀子、连翘等同用。 4. 活血祛瘀——用于瘀血诸证。
本品善活血祛瘀,可用于瘀血诸证,为治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损伤肿痛之佳品。 (1)治蓄血证,瘀热结聚下焦,少腹急结或硬满者。常配桃仁、芒硝等同用,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
(2)治妇女经闭,月经不调及产后瘀滞腹痛。常与当归
、芍药、益母草等同用。
(2)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桃红、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
5. 清泄湿热——用于黄疸,淋证。
本品尚可清泄湿热,常用治湿热黄疸、淋证等。
(1)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等同用,如茵陈蒿汤。 (2)治湿热淋证。常配木通、车前子等同用,如八正散。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泻下通便宜生用,且宜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强,用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芒 硝
1. 泻下,软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本品咸以软坚,苦可降泄,寒能清热,入胃与大肠经,长于荡涤肠胃实热、润燥软坚而除燥屎,为治疗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常品。治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等证,常与大黄相须为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若邪热与水饮互结,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者,可与大黄、甘遂同用,如大陷胸汤。
2. 清热——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
本品外用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为五官科疾病、外科疮疡的常用药。
(1)治咽喉肿痛、口疮。可与冰片、硼砂等研末吹患处,如冰硼散;亦可置西瓜中制成西瓜霜用。
(2)治目赤肿痛。可用玄明粉化水滴眼。
(3)治乳痈初起、肠痈、丹毒、皮肤疮痈等。可用本品配冰片外敷。 此外,本品外敷尚可回乳。
用法用量: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服。 附注:芒硝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朴硝、芒硝、玄明粉之分,三者功用基本类似,朴硝杂质较多,泻下最烈;芒硝较纯,作用较缓;玄明粉最纯,作用也最缓和。临证可酌情选用。
大黄与芒硝功用对比
大黄与芒硝均具苦寒泻热通便之功,能峻下热结,泻火解毒,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阳明腑实证多相须为用。然大黄苦寒清降之性较甚,既善泻胃肠实热积滞,又善除肠道湿热积滞,降上炎之火,用于食积、湿热泻痢,火热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证;且能泻血分实热,兼可破血行瘀,清泄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证、黄疸、热淋等;对痈肿疮毒,水火烫伤,内服外用均可。而芒硝咸苦而寒,长于软坚泻下,尤宜于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外用长于解毒,常用治痈肿、疮毒、目赤肿痛、喉痹口疮及回乳。
番 泻 叶
泻下导滞——用于便秘。
本品苦寒降泄,专归大肠经,有泻下导滞,清导实热作用。对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人便秘均可用,大多单味泡服。小剂量可起缓泻作用
,大剂量则可攻下。若热结便秘,腹满胀痛较甚者,可与枳实、厚朴等配伍。借其泻下导滞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X线腹部摄片及腹部、肛门疾病手术前,以清洁肠道。
此外,本品尚可泻下行水消胀,用于腹水肿胀之证,可单用本品泡服,或与牵牛子、大腹皮等同用。
芦 荟
1. 泻下——用于热结便秘。
本品苦寒降泄下行,入大肠经。有泻下通便作用,并清肝火。治热结便秘,兼见心肝火旺、烦躁失眠者尤为适宜,可与朱砂同用,即更衣丸。 2. 清肝——用于肝经实火证。
本品兼有清泄肝火作用。治肝经火盛之便秘溲赤、烦躁易怒、头晕头痛、惊痫抽搐等证,常配当归、青黛、龙胆草等同用,如当归龙荟丸。 3. 杀虫——用于小儿疳积。
本品有杀虫消积作用。治虫积腹痛、面色萎黄、形瘦体弱的小儿疳积证,常与人参、白术、使君子等同用,如肥儿丸。
此外,取其杀虫之效,亦可外用治癣疮。
第二节 润下药
本类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应用本类药时,应该根据不同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同用,以增加疗效。如热盛津伤便秘者,须与养阴药配伍;血虚便秘者,须与补血药同用;兼气滞者,则须与理气药同用。
具有润下作用的药物,除本节收载的以外,还有散见于其他章节的瓜蒌仁、柏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蜂蜜、当归、(生)何首乌、肉苁蓉等等,可参阅相应章节。
火 麻 仁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甘平质润多脂,既善润肠通便,又兼滋养补虚作用。对老年、体虚、产妇津血不足肠燥便秘,用之最为适宜,是临床常用的润肠通便药。
(1)治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可单用煮粥服,亦可与当归、熟地、杏仁等同用,如益血润肠丸。
(2)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可与大黄、厚朴等同用,如麻子仁丸。
郁 李 仁
1.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药力稍强,兼行肠中气滞,多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常与柏子仁、杏仁等同用,如五仁丸;若治血虚肠燥便秘,可与当归、何首乌等同用。 2.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本品有下气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常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同用,如郁李仁汤。
松 子 仁
1. 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甘温气香质润,有润肠通便作用,治津枯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 2. 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干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