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8届广东省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唐)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的晚年。②拳毛:蜷曲的马毛。 ③雕:猛禽。 ④ 眄(miǎn):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 “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 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 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 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BD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解析】
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和足以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分析 情感,如根据“上高台”分析 “老而弥坚”的精神状态。
二、【18届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厓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 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 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并借“菊花时节”暗示了二人分别的时令。 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答案】 3.BD
4.诗人主要表达了羡慕安慰、惆怅可惜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同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 【解析】
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在林子里烧红色的落叶用来热酒喝,扫去石头上青色的苔藓用来题字写诗,写出了当年在仙游寺附近与朋友畅游的快乐生活;前三联集中笔力展现了仙游寺附近的美好景致和仙游寺给诗人留下的美好记忆,尾联直抒胸臆,用“惆怅”“羡”表达出自己无法与友人同往的惆怅、遗憾与羡慕之情。由注释可知,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他的家就在周至县,也就是说仙游寺是友人即将前往的地方,诗人将仙游寺附近的景致写的美好,也就是在安慰友人,替友人消解烦恼。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18届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③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④“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东武望余杭”一句,写诗人要从杭州到密州任职,与友人分别以后只能两地相望。
③
④
②
①
B. “云海天涯两渺茫”一句以空间的辽阔,表达词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惆怅。 C. “功成名遂”表明词人济苍生、安社稷的志向,“何日”表明这是词人的一种期望。 D. “醉笑陪公三万场”一句运用虚实结合、夸张的手法,写日后词人与友人相聚宴饮的欢快。
E.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两句,写劝友人痛饮,不必像世俗之人那样悲伤,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
6.本首词与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5.DE
6.(1)都表达了离别的惆怅和感伤。王诗“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彼此共同命运的无奈和感伤。苏诗以“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感叹,表达离别的惆怅,更以“灯火冷”的环境描写,烘托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2)都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洋溢着乐观积极精神,表达了离别时对朋友的勉励。苏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堕泪羊公却姓杨”用羊祜的典故既表达对朋友的欣赏也暗含对他的期望。 【解析】
5.试题分析:D“虚实结合”错误,是“虚写(想象)”。E“表现出对世俗的讽刺”错误,没有这样的情感。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四、【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宋】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