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 颔联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字感情色彩很浓,有小心爱护意味;“裛”字尽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D. 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E. 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44.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43.CE
44.①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开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②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解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或“反衬”的手法。
二十三、【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46.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 45.BE
46.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
45.试题分析:B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46.试题分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二十四、【18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摸底考试(10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②
①
【注释】①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视觉所见:城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 B. 首句中“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景象,同时又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C. 上片三四句抒情是由上面对春色的描写引发的,作者因景生情,过渡是很自然的。 D. 下片前两句写情怀衰晚,容颜改变,是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 E. 下片最后两句写作者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对比强烈,是最精彩的一笔。 48.诗歌中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47.AC
48.(1)伤春之情,看到春天美景消逝轮回,心中平添感伤;(2)年华逝去的无奈之情,心情低沉,揽镜自照,容颜老去(3)遭遇贬谪的苦闷之情,宦海沉浮,晚年遭贬,心情愤懑。 【解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和注释分析情感。
二十五、【18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
(1)
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
(2)
,何必待之子。
注:(1)黾勉:勉力,尽力。(2)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49.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查无人踪。
B. 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 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 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表达访友要尽兴才下山,而诗人与朋友未能见面,颇为遗憾,但诗人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 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50.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 【答案】 49.AD
50.诗人不辞辛劳,长路跋涉,满怀期待去访友;不料却差池不见,空负一片景仰之情,遗憾之心不能没有;接着由新雨草色、晚窗松声,领略到隐逸山水的情趣和清净,由遗憾变得满足喜悦,进而以王子猷访载安道的典故,表达虽访友不遇,却满足了自己的佳趣雅兴,体现了旷达的胸怀和访友不遇的释然。 【解析】
49.试题分析:A项,诗人是专程去西山寻隐者,而不是出游后偶然忆起访之。D项,此处的“方”,不是“才”的意思。
50.试题分析:注意根据诗歌的重点词语“直上”“空仰止”“荡心耳”“兴尽”“何必”分析“满怀期待”“遗憾”“喜悦”“释然”的情感变化过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二十六、【18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陇头吟
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