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犁苏拉宫满族迁入及经济状况
“苏拉”是满语,意为“没有当兵的闲散人员”。“宫”为“工”的音变,是清代兵屯的基层编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廷宣布“伊犁驻防满营八旗,今后不再议增员额”,苏拉人数因之大增。伊犁将军松筠为解军民供应难题,减轻当局的财政负担,于嘉庆七年(1802年)决定,在满营也兴办旗屯。除在慧远、慧宁两城附近先后设屯点14处、垦地6.4万亩外,又于当年4月将360名苏拉迁往今伊宁市皮里青河畔一个叫阿克托别的地方垦植,设一佐领统率,这就是今天的“苏拉宫”。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民国建立,满人社会地位大变,他们开始自谋生计,其中伊犁惠远城的满族人多迁往伊宁县潘金乡苏拉宫村务农,古城的满族则多迁往西北湾的官地种地和从事其他行业。苏拉宫全是满族人,后来,从南疆陆续迁来了维吾尔族农民,200多年来,满族和维吾尔族形成满、维吾尔族杂居的状况。
现在伊宁县潘津乡苏拉宫村除满族外有主要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满族住户有20户左右,满族人200余人占全村的70%。据调查现在留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大多是3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他们除极少部分任公职外,大多数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从事农业,还有少部分人经商。青年人从事的行业比较多,例如外出考学、务工等。伊宁县潘津乡苏拉宫村的满族人每户每年纯收入在1-2万左右。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疆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苏拉宫满族文化的传承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风俗习惯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各方面的传统,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生育、待客、文娱活动、节日、丧葬、禁忌等方面。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整个民族所共有,在整个民族中流行,渗透在这个民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风俗习惯的形成也意味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各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
位于新疆的伊犁地区作为满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此地满族的风俗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的满族由于地处边疆与内地联系不便,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较多的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被保留下来具有传承性和一定的代表性。
2.1礼仪禁忌的传承
满族社群活动行为以及集体意识的整合,在许多场合下都是通过丧葬礼俗来加以体现的。丧葬礼俗是满族集体性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这种聚合在缺少多渠道交往的满族传统社会是十分必要的联系手段。现以苏拉宫满族一老者丧葬礼仪为例,因为丧礼能较为全面的展
现现在潘金乡苏拉宫村礼仪禁忌的传承。老者的丧礼共分为入殓、停灵、守灵、出灵四个阶段。
老者去世之前。满族传统不能让老人死在西屋所以老者在病危时就要被家人抬到南屋。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老者死后,家人定的棺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随起脊的房一样,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内部大,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 满族人与汉族人的棺材是有很大区别,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两边棺材帮,有山水花纹、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头有图画是云子卷仙鹤等,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莲花上西天”。棺材头的两边,有一对联,不是贴纸的。棺材的规格是棺材的规格“三四五”, “三四五”俗称厚皮棺材,棺材三寸,棺材帮四寸,棺材头五寸。
入殓。要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式,棺材被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死人,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身上要蒙一张白布单或黄布单,同时将脸蒙上,意思是,不叫尸体见天日。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他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入殓时,一抬死者,家人和子女都大声痛哭,这表示不愿意叫死者离开。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分为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
停灵。老者死后停灵三天,第一天,家人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要“守灵”,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要献
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可以七八尺长,也可以一丈多长,上边别上用白方块纸写的大字,内容有“某某人千古”、“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里,供人们观看。棺材头旁边,站着一个主持仪式的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陪孝”。悼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主持人高喊:“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人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下磕头。主持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第三天出灵,就是出殡。出灵时辰,在早上10点之前。
守灵。守灵时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把在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守灵人要坐在旁边守着尸体,一夜不能睡眠,同时看着,不能叫猫、狗等小动物从死尸上过去。另外,院子里要挂起一个红幡,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拴在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杆子要竖在院里的西边。他的家人在幡下拴个小铜铃,每天太阳出来之前,将红幡挂起,太阳落山之后,将幡取下,放在棺材盖上。
出灵。死者出灵后,儿子、儿媳要穿一百天重孝,称之“大孝衫”,儿子头戴用四方白布叠成的有棱有角的孝帽子儿媳戴着用白布做成的葫芦形的白塔头而其他死者的亲属,均为灵出孝满,即出灵后就不为死者戴孝了,但死者的家属在一百天之内,均不剃头。村里习俗中保留着人死了在第一年过春节时,家中不扫房,不贴对联,第二年春节时,可以贴红对联。
满族是一个重视礼节的民族,俗称“满族礼大”。 苏拉宫满族人日常行为中仍能得以体现,例如路遇老者年轻人会等长辈走过再行,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等这体现满族尊上、敬老的礼俗;而且他们大方好客,有客人来均热情招待,尽出所有,在苏拉宫满族待客上菜仍以成双碗碟为习,且内眷不避;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最高体现传统风俗中的重小姑的礼俗等。从苏拉宫老者的葬礼和日常行为中的礼仪可以看出,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满族人仍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禁忌和礼俗,所以满族文化风俗具有一定得传承性。
2.2节日和民间文化的传承
节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事项,它是人们用来强化人与自然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民间游戏具有强烈的保守性。游戏的规则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变,或变化较少而且,它是一种自愿参与的群众活动。从苏拉宫村满族人节日和民间游戏这两方面的继承程度可以较为完整体现满族风俗传承。 2.2.1节庆文化的传承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部,定满洲族名,现在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颁金”系满语,有“诞生”和“生机勃勃”之意。所以每年的农历这天在伊宁市苏拉宫村的满族文化宫前,会聚集很多满族群众,共庆满族这一传统节日。苏拉宫村满族人现在依然过的节日有: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