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完整论文范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8:47: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枣、粟子、果仁等八样食物煮粥,称为腊八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着获得丰收。);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须面。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满族从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清明这一天,他们抬供果到祖坟上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等。2006年由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申报的《满族颁金节》已进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当地满族群众由衷地生出自豪感,多了一份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与力量。 2.2.2民间游戏的传承

满族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早期满族的体育与娱乐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形式有摔跤、雪地走、踢熊头、滑冰、狩猎比赛、跳骆驼等。除此而外,满族的体育活动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觚、击球、采珍珠等。新疆气候自然条件与东北大致相同,所以苏拉宫满族冰上体育游戏例如打陀螺、溜冰车;娱乐性体育游戏有翻绳,撞拐、跑满城等得以保存至今。

抽冰嘎:又称打陀螺。冰嘎也叫冰猴,木制,圆形尖底,底都嵌铁钉或圆铁珠,中间有一圈凹刻。玩时,把缨鞭绕在凹刻处,放在冰上一甩,并不时抽打,冰嘎便飞转起来。可以两人撞嘎,颇有情趣。冬季的体育活

动还有溜冰车等。溜冰车又叫玩爬犁,是指人在爬犁上,以冰扦子撑地或借地形等前进的一种体育活动。

翻绳:又称“解股”,为满族女孩子喜欢玩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需要两个人,首先以细蝇结成绳套,一人先将细绳 处处看。在双手上翻出花样,然后另一个人用两手将之翻成新的花 样,相互反复翻绳,直至不能再翻或翻乱时方算输。

撞拐:又称格蹬,是指搬起一脚,一只脚蹦跳,以膝盖互相冲撞的游戏。被撞倒则败。跑满城:是满族儿童玩的一种闯关守城游的戏。

传统生活中的满族人在从事生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多和邻里之间聊天和讲述一些民间故事等,这样不仅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也使年轻人从小就能了解到本民族的风俗和历史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生活文化的普及,苏拉宫满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了外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通过婚姻改革、丧葬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和移风易俗活动,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已逐步取代了旧风俗。虽然由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年轻人的婚礼,还是老年人的葬礼,以及平日的礼仪习俗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但是伊宁市潘金乡苏拉宫村由于环境较为闭塞,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所以一些满族文化习俗还是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原貌。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满族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3.苏拉宫满族风俗的变迁

苏拉宫满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历史上变化很大,满族定居苏拉宫村,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经历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从清朝时期的统治阶级,到民国时期的受剥削、受压迫、受欺凌的被统治阶级,再到成为新中国享有民族平等的主人。他们在语言、衣、食、住、行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3.1语言

满族具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自17世纪中期以来,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交流、满汉杂居局面的形成,满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发生了变化。许多满族人不会满语满文而改习汉语汉文。辛亥革命以后,汉语汉文的强势环境已成定局,满文基本停止使用,由于新疆地处偏远,一些满族在日常生活及家庭教育中,仍然使用满文和满语,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掌握和使用汉语汉文。200多年来,满族人和维吾尔族一道,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随着这些依然使用满语满文的老人们的相继过世和满维杂居,满文满语的使用环境也就随之消失了。现在苏拉宫的满族中只有个别70岁以上的老人会说部分满语,但已非熟练掌握了;40岁以上的人对满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生活常用词汇,如“阿玛”(汉语意“父亲”)、“讷讷”(汉语意“母亲”)“哈什”(汉语意“仓房”)等,基本上不能成句;而40岁以下的人就连基本的生活词汇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掌握程度极低。至于满文,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已经全都不会了。

目前,尽管满文满语在苏拉宫满族中留下的印记极为淡漠,但满族在几百年与当地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在其语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同时,也有大量的满语融人当地的语言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新疆方言。一些满族创制使用的物品仍以满语命名,如一些食品与物品“萨其马”(汉语意“甜点心”)、 “饽饽”(汉语意“馒头包子”)等,又如一些形容词,埋汰(汉语意“脏”),旮旯(汉语意“墙角”),急眼(汉语意“生气”)等,这类词语在当地新疆方言中大量的存在,不仅在苏拉宫地区的满族中出现和使用,而且也被乌鲁木齐、奇台等地区各族人民广为使用。

3.2居住、服饰和饮食习惯

满族曾经在建筑风格和居住习惯上都具有区别其他民族的浓厚的满族特色,但随着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苏拉宫满族在居住风俗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而古老的习俗已消失殆尽。从苏拉宫的住房上看,没有任何满族特色。传统满族住房,一般院内都有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苏拉宫的建宅习俗过去以土坯石料宅为主,并且居室庭院布局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以“口袋房”最具特色,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边南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里的满族人一改传统的“口袋房”及“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建房时加入了很多现代特色和实用理念,苏拉宫满族的新式住房正逐年增多,砖瓦房、混凝土房的建筑已十分普遍,而且这里的房屋几乎都是带廊檐维吾尔族式的,房前

是打顶的葡萄架,侧面是牛羊牲畜的棚圈,园子里有果树、蔬菜,甚至连外墙刷的颜色也是维吾尔族人喜欢的天蓝色。这一地区的满族建筑风格目前已无自身特色。

苏拉宫的满族服饰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一系列的演变至今服饰习俗的特色已极难体现。传统的满族服饰已经被现代服饰所取代,一些传统的服饰如老式旗袍,只能在村里老人的衣柜里才能找到了,现今传统的满族服饰已经成为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的道具。现在苏拉宫当地,男的已经不穿旗袍了,而女的觉得自己穿旗袍合体漂亮,才会做一件穿上。虽说女式旗袍已延续至今,但是样式和做工与标准的满族旗袍相比却要简单得多。男式旗袍而今已演变成马甲,人们喜欢把马甲穿在小褂的外面,一方面用于前胸后背的保暖,一方面用以衬托自己的高雅。

满族世代都居住于东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本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特点,逐步形成了满族自己的饮食特点和习俗,苏拉宫地区的满族也不例外,其传统饮食注重粘、软、甘、酸,糕点香酥甜脆,菜肴香醇偏咸,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但由于和维吾尔族的长期交往,现在,他们很少吃猪肉,而喜欢吃羊肉、抓饭、拉条子、喝奶茶等。满族忌食狗肉这一点在老人中较为严格的遵守,而年轻人对于此禁忌的遵守程度明显下降,除此之外满维饮食习惯已无太多差别。

(完整版)学生_毕业论文范文-完整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0d9a1tmh948fsc2a7r62i4cx3q5al00q7b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