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学法指导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日趋缩短,教育终身化趋势日趋凸现,加强数学学法指导,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学法指导,对打好数学基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分析我国当前小学数学现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生,只重视知识的传播,轻学法的指导;重视机械重复的模仿,轻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死记硬背和完成大量的机械作业,忽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方法的内化,在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应是舵手的学生却在题海中挣扎,将学生淹没,学生感觉疲惫,恐惧与逃避成为当前许多小学生的的心理趋势。近几年的教育现状证明,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教改的迫切需要,把掌握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成为我们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小学生数学学习学法指导的实施,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发展,打破原有学生头脑固化的局面,从根本上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点拨渗透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领悟、使用与总结方法的能力,使学法指导呈现螺旋发展的趋势,点燃学生再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计算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在应用题教学中注视学法指导。 3、在实践操作中结合学法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 六、课题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计算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1、计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性训练,而是把它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计算与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2.计算教学不再是按标准程序计算的训练,倡导算法多样化,重视计算策略灵活性与多样性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3.不再是“以笔算为重点”,而要运用“不同运算”解决问题,加强口算,重视估算,
二、在应用题教学视学法指导
1、早期孕伏。看图写算式和看图说话。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例如:老师问:“9可以分成2和几?”很多学生都回答:“7” 。这时我就要求小学生把话说完整:“9可以分成2和7”,请小学生说一说。从简单说话开始准备,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训练小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例如:我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先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在拎水。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小学生把话说完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拎着水走过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小学生说一说,但有很多小学生在说第三句话时会这样说;“一共有
5个小朋友。”,这时就要小学生多跟教师说几遍正确的说法,让小学生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准备阶段,就是在教学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开始准备。先让学生说说这张图他们的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帮小学生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再让小学生叙述完整:“左边有5个三角形,右边有3个三角形,一共有几个三角形?”初步孕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应用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过渡阶段。就是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要引导小学生懂得“已知条件”和“问题 ”等数学术语,进一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并系,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为以后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好基础。
4、学会审题,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的是哪些条件?要求的是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小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应用题教学应加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要重视教给小学生联系实际,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到应用题情节中,去理解。例如:小兔子有13只,其中小白兔有7只,小灰兔有多少只?让小学生先想一想,理解题中“兔子”包含了白兔和灰兔,要求灰兔有多少只,就要从一共有的13只兔子里去掉白兔7只,剩下的就是灰兔的只数,所以是用减法计算,13-7=6。又如:14本作业本,卖出一些后,还剩8本,卖出了多少本?象这样的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讲是逆向思维,比较难理解。教学时,让小学生多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问的是卖出多少?就要从一共14本中,去掉卖剩下的8本,就是要14里面减去8,算式是14-8=6。这样教学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理解比较清
楚,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明确,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小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 三、 注重操作活动,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利用想、摆、画、说等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两数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小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了解。画一画,摆一摆,让小学生体会到“同样多”的部分,体会到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一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出来的,这样就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作了铺垫,为解答思路打下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实现了数学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是一只无形的手,特别牵引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我校课题组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彻底摒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1) 教材观的转变——由以本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而按步就班地呈现教材是传统教法的一大特点。一部分教师过分迷信教材,成为教材的俘虏,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是局限于调整、补充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老师不敢创造性地教,学生就无法创造性地学。在近几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引导教师确立了全新的教材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重视教材的再创造,大胆突破教材的禁锢,依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做到教材处理生活化,创新化,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2)教学观的转变——由机械教给转变为自由习得
叶澜教授说过:“若要使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得以实现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我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