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3 16:42: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不在的规则和领导所容纳。”[6]这就是说,尽管工人阶级的抵抗在历史中潮涨潮落,但是它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它位于一种阶级结构和对霸权文化的反抗的位置中——亚文化就是最明显的表征。

以英国的1950年代出现的无赖青年亚文化为例。无赖青年都是工人阶级出身,他们在街头惹是生非,被称为最初的“具有反叛精神的民间恶魔”。他们时常穿着改装过的爱德华式服装在街上闲逛。爱德华(Edward,Teddy是其昵称)式的服装本是为贵族青年所设计,包括一件狭长的掐腰夹克衫,一条窄腿裤,一件时髦的马甲,圆领的白衬衣和打成温莎结的领带,爱德华式服装被无赖青年挪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紧身直腿裤、厚底鞋、缎子领或斜纹布领的宽夹克、系成“鞋带”式样的领带,服装颜色也进行了大换样,变成了大红大绿的颜色。奇装异服的无赖青年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贵族青年的模样,以弥补战后工人阶级社区文化被破坏后的失落心情。无赖青年出现在战后英国沉闷的,毫无生气的时期,他们主要来自非技术阶层,被关在英国战后繁荣的大门之外,缺乏学校教育,不能进白领阶层。他们的服装风格“实际上掩盖了从事体力劳动的无技术、半游民的真实生活与周末晚上衣冠楚楚却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之间的差距。”[7]

值得重视的是,伯明翰学派把亚文化的“抵抗”视为一种寻求“认同”(Identity)。这样,他们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对抵抗也作出了了阐释。霍尔等人认为:流行音乐亚文化——歌曲、杂志、音乐会、节日活动、滑稽戏、与流行歌星见面、电影等等——可以帮助青年人树立一种认同感。[8]“亚文化风格的组成不仅包括团体可以利用的物质材料——为了建构亚文化认同(服装,音乐,言谈),也包括他们的语境(行动,功绩,地点,咖啡馆,舞厅,迷幻剂,晚会和足球赛)。新闻报道在宣传时牺牲了这些东西的用途,记者们特别想弄明白的是:它们怎么被借用和被转换,借此可以开始行动的活动范围和空间,铭刻着东西和物体的风格的集体认同和外表??”[9]。伯明翰学派所谓的“认同”,即“个体将自我身份同至少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10]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著名的“认同”学说大体相近。埃里克森认为的“认同”是指的是“个人独特性的意识感”,“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是“青春期自我的最重要的成就”,[11]简言之就是人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回答“我是谁”、“立于何处”、“何去何从”等问题,包括自我认同、集体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等。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亚文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青春期聚集了早年尚未解决和整合的“认同危机”,存在着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合法延缓期,是最容易发生认同

危机或混乱的时期。[12]为解决认同危机,青少年热烈地寻求可以信仰的人、观念和偶像,醉心于时尚的追求。为了体现认同并防御认同感的丧失,他们制造出了各种风格,作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标志。青少年亚文化因此产生。[13]

二、风格

亚文化有时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反文化,直接在政治上以革命性的、激进对抗的方式对主导文化构成挑战,但这种直接对抗不会坚持很长时间。更多的时候,亚文化的抵抗往往是风格化的、仪式性的。亚文化的抵抗与反叛性主要体现在追求价值观、时尚、风格等方面,往往停留在闲暇领域。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里出现频率颇高的关键词也正是“风格”(style,或译为“文体”)。伯明翰学派是把亚文化看作一种“巨型文本”和“拟语言”,对其“文体”(风格)的抵抗功能和被收编的命运进行解读:“风格问题,这种因时代而产生的风格问题,对战后青年亚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14]“对风格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对亚文化的解读”。[15]这也正是伯明翰学派的一个核心观点:青少年亚文化制造出各种盛行一时的独特的风格和符号系

统:音乐、文学、舞蹈、行动和暗语等,通过风格来协商他们的阶级存在。

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是霍尔等主编的《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 Youth Sub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1976)(以下简称《仪式抵抗》)和赫伯迪格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The Meaning of Style,1979)(以下简称《亚文化》)。两本著作的书名不约而同地都触及到了“风格”。

《仪式抵抗》中的“仪式”(Ritual,或译为“礼仪”)和“风格”是同义词,即“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许多人类学证据都指出,社会动荡之际或者个人或群落的‘常态’在某些方面觉得受到威胁之际,礼仪活动就随之加剧。”[16]特殊时代的“文化意味”是要依靠“仪式”通过象征化或符号化的“活动”(服装、语言、音乐等)来传达的。”《仪式抵抗》从人种志调查和理论层面细致地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危机是如何通过亚文化的风格体现出来的:“我们把注意力首先投向风格产生的‘时刻’,在这个时刻,亚文化的活动、实践和外观通过一些非常有限而又连贯的形式得以表达。”[17]“亚文化群体开发了群体内部生活的核心关切、惯例和禁忌一系列社会仪

搜索更多关于: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 的文档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0tac9aga077t6k14ckh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