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基础知识判断训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5 8:22: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5.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6.选择是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7. 抗青霉素细菌的形成过程,青霉素的作用既是诱导,又是选择

8. 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成功和种植,使得棉铃虫数量会越来越少直至杜绝棉铃虫的危害 9. 同地物种形成是在一次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的

10. 大肠杆菌的抗噬菌体突变发生在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接触之前

11. 哈迪温伯格定律适用的条件是种群足够大,没有遗传漂变;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迁移

12.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会患遗传病 14. 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高 必修3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生长素在一颗蚕豆种子发育成幼苗的过程中只起促进生长的作用,不体现两重性 2. 秋水仙素、2-4D都是植物激素、生长素是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的 3. 乙烯可以对某些物种根茎叶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

4. 动物激素发挥作用需要受体,而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的作用不需要受体 5. 无籽番茄、无子葡萄、无子西瓜均属不可遗传的变异。 6. 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7. 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8. 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对抗生长素的作用。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在膝反射中,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伸肌),效应器也位于股四头肌(伸肌) 2.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3.在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

递质

4.在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树突很长,细胞体在脊髓的灰质中

5.反射弧必须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刺激反射弧中非感受器(如直接刺激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引起的反应,也属于反射。 6.感受器只分布在体表,能感受刺激和产生兴奋

7.股四头肌中既有膝反射的感受器,又是膝反射的效应器

8.高位截瘫的病人不能发生膝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9.完整的动作电位--负电位包括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

10.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此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11.相同的神经纤维在不同Nacl溶液中静息电位不同

12.若增加溶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则受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更快,峰值变大 13. 阈下刺激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有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幅度的去极化, 而且小电位可以积累和叠加

14.动作电位是一种负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

15.神经肌肉接点就是一种突触; 一根轴突末梢只形成一个突触 16.肌膜就是突触后膜,形成很多皱褶,膜面积比突触前膜大得多 17.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神经递质分子;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 18.肌膜上一产生动作电位,就会引起肌肉收缩

19.神经可以支配肌肉和腺体,腺体包括唾液腺等外分泌腺和胰岛等内分泌腺。

9

20.神经递质是小分子物质,因此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21.神经递质以扩散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

22.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后膜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消耗能量,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要消耗能量 24.兴奋传导到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开始合成神经递质

25. 一个乙酰胆碱结合到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形成一个小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26.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兴奋时,乙酰胆碱和钠离子进入肌肉细胞,引起肌肉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引发兴奋而收缩 (二)体液调节

1.内分泌是无管腺,分泌物直接进入体液;内分泌细胞都集中形成内分泌腺 2.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兴奋,又兼有内分泌的作用,如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3.激素的受体都位于细胞膜上,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

4.CO2对呼吸的调节,过敏反应中的组织胺的作用等属于激素调节 6.激素、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被分解,保证了调节的灵活性 7.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被定向运输到垂体

8.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和组织生长,包括细胞增大与数目增多 9.如果一个幼儿经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以口服生长激素加以治疗, 10.甲状腺激素即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人体内唯一含碘的激素

11.呆小症、侏儒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低下均与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 12.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体温较正常人高、神经兴奋性高 13.寒冷环境中,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低

14.体温的调节、血糖浓度的稳定 、pH的稳定、排尿反射和凝血过程均属于负反馈 15.胰腺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胰岛中的细胞只有α 细胞和β细胞 16.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17.胰岛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 18.胰岛β细胞细胞膜上存在葡萄糖和神经递质受体

19.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接受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调控

20.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适量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葡萄糖浓度降低

21..没有胰岛素,葡萄糖将不能进入细胞;在细胞培养中,培养液中添加胰岛素的目的是降低血糖浓度

22.一个人饱食后,血糖浓度和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同时达到峰值

23.要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可对正常小白鼠先注射葡萄糖,后注射胰岛素,然后观察小鼠的症状表现,得出结论

24.只要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根据负反馈调节的原理,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一定增加。

25.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提高血糖浓度

26. 通常青春期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要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第三章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

1. 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

2. 抗原、抗体、溶菌酶、白细胞介素、抗生素都属于人体的免疫物质 3. 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和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

4. 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可迅速增值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 5.唾液、泪液中溶菌酶和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都属于第二道防线 6.判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主要区别是:抗原是否进入人体的体液

10

7.巨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溶菌酶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8.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细胞免疫属于第三道防线 9.输血时,血型不合造成血液凝集属于体液免疫

10.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属于抗原,血清中的抗毒素属于抗体 11.巨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12.抗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和细胞内液中

13.抗体分子是”Y”形的,两条臂上各有一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14.成熟的B淋巴细胞的受体分子在合成后便移到细胞膜上

15.只有蛋白质才可能成为抗原;抗体能作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抗原 16.同种动物的质膜上具有相同的MHC复合体

17.未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和记忆B细胞也能产生少量抗体(作为细胞膜上的受体) 18.辅助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中主要通过多种蛋白质(包括白细胞介素-2)起调节作用

19成熟的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未经巨噬细胞处理的抗原、辅助性T 细胞能识别未经巨噬细胞处理的抗原

20.受体的形成依赖抗原的刺激,致敏前的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分子

21.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过程中,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能丢失,导致其不能再识别抗原 22.巨噬细胞的MHC分子与进入细胞内的蛋白质类抗原直接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23.一个效应B细胞带有只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24.一个B淋巴细胞只能合成分泌一种抗体,对付一种抗原;而一种抗原可能有多种抗体对25.巨噬细胞和靶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抗原-MHC受体

26.引起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裂分化的“抗原”专指抗原-MHC复合体 27.激活的B淋巴细胞能够复制、转录和翻译,而浆细胞只能转录和翻译 28.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29.一个巨噬细胞可以处理多种抗原,一种抗原经巨噬细胞处理后可能产生多种抗原肽,形成多种抗原-MHC复合体

30.只有辅助性T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HIV识别的受体

31.HIV有两条RNA,其中一条作为逆转录酶,逆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第四章种群

1.分布型是指各种生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情况 2.年龄金字塔可以反映各年龄组的性比率

3.环境容纳量(K值)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不再变化 4. 环境容纳量(K值)的大小是由环境条件(空间、食物、气候、天敌等)决定的 5.外源性调节和内源性调节都会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6.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会影响所有的外源性调节因素,但不会影响内源性调节因素

7.外源性调节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

8.理想环境中种群的J形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是不变的,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增长速率是一直增大的

9.种群的S形增长中,起始时加速增长、达到1\\2K时减速增长;而J形增长中,种群起始增长慢,以后越来越快

10. 种群的S形增长中出生率逐渐减小、死亡率逐渐增大,因此,增长率逐渐减小 11.种群的周期波动中,两个峰值之间的时间相等,峰值也相等

12.种群中只要处于生殖前期的动物个体数多余生殖后期的动物个体数,则属于增长型 13.所有动物和植物种群都有性比率,性比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出生率的改变

11

14. 动物行为,如调捕食、寄生和领域行为等属于调节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因素,

15. 不同种类的动物,增长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

殖次数决定的

16.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17.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1\\2K时之前的增长为J形增长

18.某特定环境中某种群,若短期内迁入大量同种个体,则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增大

19. 指数增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逻辑斯蒂增长的增长率不断减少、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20. 在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中,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实际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第五章群落

1.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可根据群落的分层结构来预测某森林群落中鸟类的多样性

2.靠风力或鸟兽传播种子的植物所构成的群落的水平结构往往呈集群分布 3.热带雨林比温带落叶阔叶林有更明显的时间结构

4.纬度越高,群落的时间结构越明显;草原生态系统(群落)以一年生植物为主

5. 顶极群落阶段,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是基本相等的,净初级生产量接近0 6.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7.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处于不断不断演替过程中,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8. 群落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9.顶极群落是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最复杂最稳定的群落

10.在没有外力干扰下,顶极群落的类型不再改变,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多处于顶极群落 11.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内部的物种组成不再改变 第六章生态系统

1. 次级生产量的食源都来自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者都是异养生物,利用的都是现成有机物来进行生产

2. 利用黑白瓶法测定水体初级生产量,取得某水层水样,若黑瓶和白瓶初始溶解氧均为A,放回原处,24小时后测得黑瓶和白瓶的溶解氧分别为B、C;则生产者的呼吸量为(A—B), (C—B)可表示总初级生产量

3.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捕食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

4. 海洋中藻类植物个体小、繁殖快、含纤维素少,可被浮游动物整个吞食和消化,迅速转化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因此其生物量和能量金字塔是倒置的

5. 由于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小于陆地的净初级生产量,导致海洋的次级生产量也小于陆地的次级生产量

6. 某一年年底调查得到的生物量即这一年净生产量的积累量

7. 同化量即摄入量,次级生产量是指次级生产者的同化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8. 蜣螂吃牛粪获得的能量,属于牛的同化量,

9. 能量传递效率即能量利用率,生态农业主要优点在于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达到能量的 循环利用

10. 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遗物提供给分解者,经分解作用形成有机物提供给植物 11. 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往复 12. 在草→兔→鹰中,鹰属于三级生产者

13. 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总初级生产量(GP),减去呼吸消耗量(R),即为净初级生产量(NP),NP为可利用的能量,有三个去向:(1)提供给分解者(2)下一营养级,(3)剩下的即为未利用的能量,存在于原个体的增重和新生个体中。

12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基础知识判断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40v1f1hafx7l7tw2asfc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