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17.B【解析】强化物是指凡是能增强行为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是一种正强化,即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据此答案选B。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心理学一般学习理论中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强化、正强化等的应用。
【错因分析】应注意区分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
18.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18.A【解析】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
【命题立意】考查认识过程中记忆的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错因分析】此题易从题干中的“保存得时间短”中错选B,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19.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9.B【解析】“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即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他说:齐的都城世代刺绣,那里的平常女子都能刺绣;襄地传统织锦,即使不聪明的女子也变成了巧妇。这是因为天天看到,时时学习,手自然就熟练了。
【命题立意】考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错因分析】此题首先应理解施用累能的含义。
20.“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20.B【解析】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投射作用、升华作用、倒退作用、移位作用、反向作用、消极作用、脱离作用、深思熟虑、补偿作用、文饰作用。文饰是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已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例如,学生考试不及格时就说教师评分不公或试题太偏等。
【命题立意】考查对心理防御机制分类的应用。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A,A选项否认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 21.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 A.情景性 B.持久性 C.外显性 D.表浅性
21.A【解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命题立意】考查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持久性是情感的特征,虽然是两者区别,但依据题中表述不能选B。
2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与(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困难的倾向 C.回避失败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22.C【解析】追求成功的倾向与回避失败的倾向是个体的成就动机的两种成分。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中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知识。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B,回避困难从实践过程的意志力方面而言,并不是回避失败的的同义词,也不符合成就动机的含义。
2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23.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命题立意】考察教育学萌芽阶段时的著作及对《学记》的了解。
【错因分析】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都是教育学独立阶段的著作。
24.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4.D【解析】“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法规中关于教育发展总目标的表述。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C,虽然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但不属于“两基”内容。
25.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论 C.实用主义课程论
D.综合课程论
25.B【解析】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为他代表提出来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课程论。
【命题立意】考查课程理论的相关观点掌握。
【错因分析】应注意不同教育观点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2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春秋》 B.《学记》 C.《论语》 D.《师说》
26.D【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唐朝韩愈的《师说》。 【命题立意】考查关于教师角色观点的出处。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学记》《论语》,注意平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掌握。
27.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卢梭 B.裴斯泰洛奇 C.赫尔巴特 D.洛克
27.C【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
【命题立意】考查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代表人物。
【错因分析】卢梭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裴斯泰洛奇和洛克在教育目的上也不持社会本位论观点。
28.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8.B【解析】华生的这番论述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他强调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
【命题立意】考查有关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观点。 【错因分析】此题正确选项易与其他选项相区分。
29.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哪一个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29.A【解析】举一反三出自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能够由此及彼。是典型的迁移现象。
【命题立意】考查教育心理学者学习迁移知识的运用。
【错因分析】此题正确选项易与其他选项相区分,B、C属于智力方面,D属于性格和人际方面。
30.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的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30.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影响,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命题立意】考查教师对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运用。 【错因分析】此题易错选B,“学生的听课效果”是从教学出发的显然并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的思想。 得分 评卷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 31.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成绩进步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 D.成绩优异时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1.ABCD【解析】ABCD选项的表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四十二条受教育者的权利的内容。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育法规中受教育者权利的掌握。 【错因分析】本题易漏选B,成绩进步时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属于“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 32.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 ) A.有组织机构、章程和独立的法人资格 B.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C.有合格的教师 D.有符合规定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