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ABCD【解析】ABCD选项的表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对“办学条件”所作的相关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对教育法规中办学条件的掌握。
【错因分析】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应在平时备考中掌握,以防错失分数。 33.理解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工作的关系的正确观点应该是( ) A.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B.课外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可以互相取代 D.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可以互相补充
33.ABD【解析】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具有相对独立性。 【命题立意】考查课外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错因分析】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34.注意的品质包括(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深度
34.ABC【解析】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命题立意】考查心理学中注意的品质。
【错因分析】注意的深度不是注意的品质,切记不要把“注意的深度”与“注意的广度”相混淆而错选D。
35.下列属于国家教育基本制度的是( )
A.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B.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C.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D.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
35.ABCD【解析】ABCD选项的表述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条对教育基本制度所作的相关规定。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对教育法规中教育基本制度的掌握
【错因分析】此题易漏选C,应注意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也属于国家教育基本制度。
3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语言 D.道德行为
36.AB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这三个因素。
【命题立意】考查德育中品德的心理结构构成要素。 【错因分析】道德语言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构成要素。 37.下列情形中属于体罚学生的是( )
A.让一个1年级的小学生抄写10编当天所学的8个生字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10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37.BC【解析】目前对体罚的理解:直接的肉体打击是体罚;罚站、罚跑、罚跪、罚面壁、罚体力劳动、罚抄写是变相体罚;威胁、呵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等心理攻击也是变相体罚,甚至是比直接的身体打击更易伤害学生的体罚。
【命题立意】考查对体罚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错因分析】AD选项中并不是以惩罚目的而是以教育为目的,所以不属于体罚。
38.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38.ABD【解析】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点是以业余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短期为主。
【命题立意】考查提高教师素养方面问题的掌握。
【错因分析】中小学教师由于本身要以教学为主,不能进行以长期为主的进
修。 39.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忽视孩子的( ) A.身体锻炼 B.精神生活 C.品德培养 D.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39.【解析】我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忽视孩子的身体锻炼、精神生活、品德培养、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命题立意】考查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错因分析】此题易漏选,要全面把握我国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表现。 40.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40.【解析】动机有引发、激活、指向、维持和激励功能。 【命题立意】考查动机具有哪些功能。 【错因分析】选择功能不属于动机的功能。 得分 评卷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41.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 ( ) 41.√【解析】这是皮亚杰发现并总结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42.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 ) 42.√【解析】题干的表述内容出自《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43.“活泼好动、行为敏捷”是指人的兴趣表现出来的特征。 ( ) 43.×【解析】“活泼好动、行为敏捷”是指人的气质特征。 44.将学习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 44.√【解析】学生将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就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而制定的。 ( ) 45.×【解析】《中华共和国教师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46.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 ) 46.√【解析】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这是教育法规中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的保护。 47.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任何学校不得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 ) 47.×【解析】义务教育法在语言文字方面对学校的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可以用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 48.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 ( ) 48.√【解析】负强化是消除伤害性或讨厌的刺激以增加合乎要求反应出现概率的过程。而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防止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49.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 ) 49.√【解析】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0.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 ) 50.√【解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巩固和扩展课内教学的成果,对课内教学有促进作用。 得分 评卷人 四、简答题(30分) 1.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主要有哪些? 1.(答案要点)(1)智力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确;(5)个性结构日趋完善;(6)良好的人际交往; (7)行为得体;(8)反应适度。 【命题立意】考查对心理健康标准掌握。 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2.(答案要点) (1)智力类型差异,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即一般能力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智力发展得较晚; (4)基础知识差异。 【命题立意】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中智力差异的主要表现。 3.高原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答案要点) 高原现象,指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原因有: (1)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学习压力过大、自我学习动机过强、身体疾病、挫折打击等原因造成的情绪厌倦,学习兴趣降低; (2)信心不足,缺少激情,对人生观、价值观认识模糊,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因此他们的求知欲下降,好奇心减弱,热情低下,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当,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4)题海战术,效率低下,需要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但是在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之前,学习成绩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有暂时的下降。 【命题立意】考查对实际教学中常见问题“高原现象”的认识和把握。 得分 评卷人 五、论述题(15分) 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简述“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