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首先,改造中、低产田。中国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70%以上,增产潜力很大。据有关部门试验,采取综合农业增产措施,中低产田的粮食单产可以提高4-7倍。其次,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
(6)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消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中占而未用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减少农村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7)进一步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的土地管理体制。
2.试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P110—111
(1)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这样,农业劳动力人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才成为可能。
(2)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水平提高,要求通过扩大土地经营面积来实现农机的充分利用,同时也使以少量的家庭劳动力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成为可能。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一般来说,较大规模经营能否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状况。这种服务的项目越多,质量越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4)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与小规模经营相比,大规模经营需要经营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科技知识、管理能力等。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经营者的素质,对成功的规模经营影响很大。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是客观存在的。P396—398
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现阶段绝对地租 存在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这种必然性,要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来源和原因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1)从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来源分析
中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工业相比仍较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以1995年为例,工业企业平均每个劳动力拥有固定资产价值为16466院,而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仅为347元,前者为后者的47.5倍。这表明,在同量生产资料情况下,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能够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因而创造更多的新价值。所以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大大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产品价值必然大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其差额就是构成绝对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这表明,在中国现阶段,农业绝对地租的存在是具有其客观物质条件和来源的。当然,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偏大,农业生产经营者不但得不得超额利润,有时甚至连平均利润也得不到。因而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业的超额利润是不存在的。然而从经济理论分析角度看,农业的超额利润无疑是存在的,只是通过再分配的形式(主要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转移到工业部门,并主要归国家所有了。
(2)从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马克思在理论上对绝对地租的研究和阐述有一个发展过程。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马克思曾认为绝对地租是与土地私有制相联系的经济范畴。马克思说:“凡是土地私有制(事实上或法律上)不存在的地方,就不支付绝对地租。”当时马克思还没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严格区别开来,那时所说的社会主义通常是指共产主义。到了19世纪70年代,《哥达纲领批判》出版后就明确划分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也有了发展。
5
恩格斯在1872年出版的《论住宅问题》一书中指出:“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人民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无论如何都不消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社会主义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尚存在土地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即公民公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中国现阶段土地还没有归全社会所公有,还存在着多个土地所有者主体,因而仍然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可见,在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产生绝对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 (3)从绝对地租的前提来分析
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它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反映的是土地使用者与土地所有者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必然以土地使用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为前提。马克思指出:“土地的资本主义耕种要以执行职能的资本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作为前提。”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是客观存在的。中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属于国有的土地并非由国家直接统一经营使用,这些单位或个人以各种形式获得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目前由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权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承包给农户经营使用,也有少部分土地租赁给单位或个人经营使用,这些单位或个人以各种形式获得了集体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单位或个人,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土地“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土地所有权要求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土地一般不能无偿使用,因而绝对地租的存在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4.试述土地市场的机能。P335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这是土地市场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在土地市场中,土地资源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分配到各个产业中去,在实现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共同增进社会的福利,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如通过市场的竞争和政府的有效调控,城市中心地租低价水平最高,自然由最具有支付能力的商业行业使用;随着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直至农村转移,地租地价逐渐降低,土地资源随之分配到住宅业、工业和农业中。
(2)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利用的规划限制和位置固定性等因素对土地价值的影响都会在市场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成本利润等指标的硬约束下,土地资源的取得、保有和使用,都会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有、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就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者的必然选择,从而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资源的非市场配置,一般会导致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 (3)有利于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
市场交易的对象本质上是受法律严格保护的界定十分清晰的各种土地权利。在土地市场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下,土地交易由土地权利人自愿实施,其权利价值一般能得到较充分的实现,并且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而在非市场条件下,土地的转移多依行政权利实施,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和土地权利的价值大多难以得到严格保护和实现。
5.试述开放土地市场的必备条件。P335 (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土地市场只有在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需要健全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和公共财政体系、健全有效的税收体系,公平的竞争环境、平等的市场主体等。
6
(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 (3)明晰的土地产权
明晰的土地产权是土地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由于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的各种权利,如果土地权利界定不明、归属不清,权利的交易就无法进行,以土地权利为担保物的土地金融市场也就无法建立。 (4)发达的土地金融
城镇建设用地开发是一项投资额较大、回收期较长的投资活动,大多数土地投资者难以靠个人资本进行土地开发。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只有具备健全和完善的银行信贷、土地抵押、土地债券等土地金融形式,土地市场才能繁荣兴旺。农地的开发利用虽然较难获得信用担保,但政府扶助下的农地金融业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
土地市场是一个不完全市场。由于土地市场信息不全和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大多数市场主体处于不对等的位置。为了土地交易顺利进行,服务于土地市场的专业人员和机构必不可少。优质的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法律政策咨询、土地交易经纪等中介服务,是土地市场运行的润滑剂。
6.论述现阶段中国土地市场的机能。P345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中国土地市场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市场,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入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土地以行政划拨方式配置,没有土地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发展的可观规律,有步骤地建立起符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土地市场。最初进入市场交易的只有少数沿海开发城市的国有建设用地的增量,在取得一定经验之后,逐步推向全国城镇国有建设国有建设用地;同时,政府对进入市场的主题、客体都有严格的限定。
(2)中国土地市场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无论是城镇国有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进入市场交易的知识一定年期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不进入市场。这种性质的土地市场,决定了市场交易权利的种类、土地收益分配的原则和市场监管的制度等,都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市场有着根本的区别。 (3)中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根据《宪法》、《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国家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实行有限期的出让、转让和出租等制度。在土地出让市场也就是土地一级市场上,土地的供给者只有国家,即国家对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实行垄断。每个城市每年出让土地的数量、结构、布局和用途等,都由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来确定。而土地转让市场即二级土地市场则完全放开,土地供求双方可根据市场行情自由转让、出租和抵押土地使用权。 (4)中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目前具有法律依据的只是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和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进入市场流转。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和土地价值的显现,使很多地区出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非法进入隐形市场流转的现象。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