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同时,马克思还接近于得出自己的整个体系的基本思想,即生产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思想。
著作深刻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并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作用将不断增长,“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著作还包含着几乎已经形成的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观点。为了驳斥B.鲍威尔等人的所谓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神化”的谬论,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指出,无产阶级不仅是由于贫困,而且也由于大工业的严酷锻炼,使它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问题不在于目前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把什么看做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阐发了一系列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作用,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虽然这部著作还保留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影响,还存在着“对费尔巴哈的迷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理的阐述还不够精确和完善,但是,正如恩格斯后来指出的,超出费尔巴哈哲学的范围,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对抽象的人的崇拜,毕竟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2、《共产党宣言》简介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宣言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而 精辟的阐述。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 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 解答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这一时代课题。他们指出,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其根源就在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3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首先必须形成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来组织和领导工 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 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等显著的特征。
13、《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著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斯大林的哲学著作。1938年9月写成。斯大林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根据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经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本以教科书的方式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特征和实践意义。斯大林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它认识事物的方法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主义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历史。斯大林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时指出,辩证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把事物和现象看作是联系的、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其中始终有生有灭;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事物和现象都含有内在的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发展过程的实在内容。斯大林在论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区别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及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知识是可靠的。斯大林不仅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而且进一步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他阐明了地理环境和人口是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论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时,斯大林指出,生产有三个特点:它始终处在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中,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设施的变化;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在旧制度内部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和结论,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引导和鼓舞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14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简明化,并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方法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实践的指南。
14、《实践论》、《矛盾论》简介
毛泽东著
《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7、8月间,毛泽东经过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总结党内路线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发表的两篇著作。这两篇著作从哲学上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阐述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毛泽东从哲学高度揭露了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认为教条主义者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教条主义者割裂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条主义者割裂部分与全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左”右倾机会主义者不懂得对立与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政策上,要么只讲联合,不讲斗争,要么一切斗争,否认联合,在革命策略上忽右忽“左”,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实践论》和《矛盾论》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而且系统论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论》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法为核心,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内容,系统地阐发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以及认识真理的道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等认识论的重要原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矛盾论》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矛盾运动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思想以及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等重要原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阐发,紧密结合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和生活经验,采取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和语言。同时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遗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内容和民族形化、群众化的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15、《形而上学》简介
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著
15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学著作。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约公元前40年)编成。由于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集中,本书排在有关物理学著作的后面,故名为“Metaphysic”,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重要的哲学问题,如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本原问题等。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确切地反映了本书的内容。本书的中文译本可看:《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亚里士多德17岁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师从柏拉图达20年之久。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有深入的了解。后来他回到马其顿从事哲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公元前335年,他重返雅典,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学园,系统地总结、讲解和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
《形而上学》一书共十四卷,由于是他的学生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因而结构松散,各卷之间缺少连贯性,不成系统。不过这丝毫也不降低它的重要性,它依然是哲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书中的许多问题一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卷一总结了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部最早的论述西方哲学史的文献。亚里士多德开篇就讲:“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认为智慧或真实的知识是关于原因的知识,尤其是关于终极原因的知识,它在总结了前人关于原因的种种理论之后,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四种,即形式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动力因。形式因指事物内在的或本质的结构形式;目的因指事物变化发展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质料因指构成事物的材料;动力因指促使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卷四讨论了形而上学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考察万物的本原或终极原因。在卷三和卷七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实体问题,他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能在具体事物之外独立地存在,只能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承认个体事物的重要性,但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个体事物不能被认识,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一般属性的认识。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他对实体的看法也不一致。概括起来,他关于实体的基本思想如下:1、属性所系的个体事物是真实的实体。实体即主体,它不能用作谓语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