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YW2012-01-000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导学案(第一课时) 编写人葛英娥 审核人雷华锋 编写时间2012-2-4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的写作背景。 2.学会初步鉴赏写景抒情诗。 重点难点
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 读诗首先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写成的时代背景。其次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了解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才能理解诗意。
2朗读背诵。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优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诵读时要根据意境读出感情色彩。 知识链接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又名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更”“三别”等。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2 秋兴八首(其一)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诗。 3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 。作者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4 《登高》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激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一 、学习过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夔州( ) 暮砧( ) 万壑( ) 省识( ) 明妃( ) 朔漠( ) ......青冢( ) 霜鬓( ) 环珮( ) 渚清( ) 潦倒( ) .....2.解释多义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 (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
1
①哀 秦人不暇自哀 ( )
谁为哀者 (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 回车叱牛牵向北 ( ) ②向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黒( )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
3解释古今异义词。 ①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 今义: 二 、分析鉴赏《秋兴八首》(其一) 1.朗读全诗,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
2.整体感知全诗的主要内容。
3.诗歌以《秋兴》为题,是什么意思?
4.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⑴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景物)?
⑵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感受意境?
思考探究 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2
2、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情”一句?这一句有什么深意?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百年) B、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C、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 C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緑)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