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析题
1、 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 离不开流通领域。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21
2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22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23
4、 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
为商品。
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动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4
相关推荐: